文:向善财经
最近的消费财经圈,发生了不少大事。
比如拼多多市值超过了阿里,直接开创了电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再比如良品铺子官宣大降价,“友商”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朋友圈喊话“高端性价比”。
当然,最上头的C位,还要属军大衣。
“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具性价比。”Z时代的一句话,徒留波司登这批前浪们,在风中凌乱.....
这么多事,本质上是一件事——平替火了。
阿里不改变,拼多多就来颠覆你;良品铺子、三只松鼠卖的贵,不急,赵一鸣们磨刀霍霍;波司登你随便走你的高端路线,我只爱军大衣……
作为一个小散户,千年老韭菜,我很亢奋,这不就是财富密码吗?——这么大的消费势能,我只要找到类似的平替概念股,坐等起飞。拼多多受追捧,这好办,拼多多不是在好多领域都有分身嘛,不少企业号称XXX界的拼多多。
我最先想到的就是酒吧界的拼多多——海伦司。
结果,我拿着“密码”,输了入进了海伦司,愣是没取出来我的钱。这个股价,这个市值,这么大的外部利好——年轻人,Z时代,消费降级,平替,便宜,可为啥,这么多光环加持,咋就是带不动海伦司呢?
看二级市场走势,自上市以来那叫一个曲折,跌跌撞撞一路向下头也不回……从26块6港元的高点,跌到现在4块4港元。这究竟是被低估了?还是海伦司自身模式有问题?
今天,我们试着从几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相比消费降级,消费升级更利好海伦司
二:海伦司的财报基本面。
三:海伦司如何自救。
海伦司的平替模式,在消费降级时代失灵了
这世界上有两种产品,一种是刚需产品,另一种是非刚需产品。
非刚需的产品利润空间高,经济上行周期赚得更多,比如一些中高档的服装品牌,但刚需产品需求稳定,增长无关大环境。比如牛奶、包装水等消费品。
下行周期,拼多多、赵一鸣零食等公司走红,这两年迎来了商业上的飞跃,讲究的就是一个平替,而拼多多卖的是日常用品,购物消费是刚需,本质上是刚需平替。零食本身具有成瘾性,对零食爱好者来说也是刚需,赵一鸣、零食很忙走红,也是刚需平替。
最难增长的,恰恰是改善型消费的平替产品,而非刚需平替。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没听过出行平台的平替产品走俏,比如花小猪。这两年花小猪的用户增长并不大,核心在于,这部分群体对价格敏感,消费降级之后,大不了坐公交地铁,可以选择不打车。
本质上,海伦司跟花小猪是一类,背后是用户改善型需求下的平替。
既然不刚需,那么平替的势能就不高,消费降级中,大家没钱了,我不消费这个品类就可以了,没必要非给自己找个平替。而且,海伦司针对的是价格敏感型的消费群体,用户大多是大学生、白领群体,消费降级得很彻底,这个品类需求就会大幅减少。
酒吧这个业态,在国内本就不是刚需,本质是改善型消费的产物,没钱,大不了跟朋友在家喝。最不济,门口小店点盘花生米,也不是不可以喝上。
所以,海伦司看似是平替,但是切的人群是价格敏感型消费群体,他们的收入受影响,影响的最大的其实也是海伦司自己。
我们从这些年海伦司的业绩变化来看,年海伦司业绩增长最快,营收增长了.91%。年疫情开始,线下消费遭受打击,海伦斯增速下降到了8.98%。年,经济回暖消费复苏,海伦司业绩增长到了16.27亿,可到了年消费市场下行,业绩反而又下滑。
可见,海伦斯的业绩随大环境波动其实是很明显的。
海伦司未来想象力,其实也不在于消费降级而在消费升级。外部环境消费升级更有利于其业绩。
很多人,把海伦司类比拼多多和蜜雪冰城,其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投资逻辑。
用这个逻辑我们看拼多多,看蜜雪冰城,这两家都是在下行周期成长起来的,与海伦司底层的增长逻辑完全不一样。所以,韭菜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