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巴克,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一番景象:白领们点了咖啡坐下,或是敲击键盘,或是三三两两地讨论业务。在这个空间里,人们与其说是在喝咖啡,倒不如说是在体验一种商务范儿。
这种认知来自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的构想:咖啡馆应该是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这一概念主要指代承载了情感的社交场所。
伴随星巴克入华,“第三空间”概念在各类线下业态萌发,捧红了基于空间的体验式消费。
一组数据或许能佐证这种火爆:美妆集合店HARMAY话梅,靠着沉浸式体验,单店估值已接近10亿元;主打社交空间的小酒馆海伦斯,只拿了一轮融资就上了市,更宣称要在年前开出家门店;奈雪也在通过奈雪酒屋BlaBlaBar、PRO茶饮店等不同形态,打造茶饮品牌的社交空间文化。
最近,星巴克也推出了“第三空间”新物种——“客厅”。在美团和大众点评App上,用户可以先体验“咖啡有个局”和“客厅开个会”两种服务。前者聚焦三五好友的小聚,后者则是面向商务会议或社群聚会。
比起Wework这种工位租赁,星巴克显然更懂如何搞气氛。在聚会中,用户可以和明星咖啡师学习制作咖啡;而开会也不再严肃,可以由一场咖啡品鉴开始,甜点美食结束。这种创新可谓是开了“空间零售”的先河。
本文将聚焦三个问题:
1.为什么线下业态都在做空间?
2.“空间零售”是什么生意?
3.线下业态连锁扩张的命门是什么?
想看空间是否吸引人,一个标准就是有没有专属“气氛组”。像星巴克的气氛组,甚至成了一个梗。
如今,聪明的线下业态都在做“空间”——从单纯售卖商品,到强调空间提供的附加价值。通过提供社交属性或打卡氛围,增强用户的消费心智。
为什么线下业态都开始做空间了?虽然所处细分市场不同,却有相似的共性。
其一,在需求端,中国20-34岁人口占比已超20%,年轻消费群体已经成为主力。特别是Z时代消费者的崛起,他们拥有强社交需求,重视线下体验,是“第三空间”的目标人群。像小酒馆的顾客中,有61.5%都是为了社交,朋友是最重要的喝酒对象[1]。
其二,消费市场规模扩大,到店式消费复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5%;而餐饮业收入同比增长18.6%,回暖的数据给了线下业态做空间的信心。
其三,伴随互联网红利期的消退,资本开始寻求投资新标的,以餐饮为代表的线下业态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