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链接
那些传说中的母语式英语启蒙
母语习得的机制
上篇说到,到底谁是母语式启蒙,甚至到底有没有母语式启蒙?营销机构说了不算,咱们不看广告,咱相信科学!
语言习得到底是与其他种类的技能和知识类似,还是有特别的机制?对于这个热门话题,各位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大V早就争论不休了。
先看看语言学习的几种经典理论:
(根据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语言学习机制》)
1
一派是环境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联结主义,都认为所谓习得和学习之间没有差异,所有的学习,无论是言语或非言语的,都以相同的基本机制进行。语言学习主要在于环境刺激,学习者接收到环境中的语言输入,不管有意识还是没意识,在特定情境中一遍又一遍地听到之后,学习者就会在词和对象或事件之间形成关联,经过无数次的经验和练习,连接越来越强,最终可以快速而自动地运用。例如,学会主谓一致,是因为频繁地听到“Isay”和“hesays”,以至于每听到主语,就激活了正确的动词形式。
点评:
这派太过简单粗暴。人不是动物或者计算机,只是简单地接受环境刺激,输入进去就能出来。如果没有大脑积极的加工建构,单纯的“输入”,把英文当成背景音乐“磨耳朵”,就是从早放到晚,也没用。
2
与之相反的是内生理论。
我们都知道,数学、乐器、体育等技能,需要经过系统学习才能获得,并且需要一定的年龄和理解力。语言习得则不用专门、系统地教学就能学会。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无论生活在哪种语言环境中,总可以学会环境中的语言,不管有没有语言天赋,不管快还是慢,不关这门语言有多难。所以,内生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有和其他技能不完全一样的机制。天才的乔姆斯基提出,对普遍语法原则(UG)的先天理解,让所有儿童在发育的关键期学会其所处环境的语言。
点评:
问题是,在0-3岁关键期以后学习二语,普遍语法UG还有吗?
就算UG仍然存在且有用,是发挥和母语学习相同的作用,还是已经被母语的习得过程改变了?环境会塑造或影响UG吗?
这些都是内生理论难以回答的问题。更何况,UG这么玄的东西,无法被验证啊。
3
聪明的互动理论则结合两者,提出语言发展是儿童内在能力和环境之间互动的结果。
超级大V皮亚杰指出,儿童的认知发展部分地决定了他们怎样使用语言,语言的发展部分地反映了认知发展。有些特定词语如“bigger”、“more”等的使用,依赖于儿童对这些概念的认知理解。而认知,是在和环境互动中建构的。
另一大V维果茨基提出,思维本质上就是内部的语言,而语言则是在社会互动中出现的。在互动过程中,语言知识更多的说话者(比如父母、老师),通过努力确认、澄清、调整他们所说的话,直到学习者理解,从而使儿童的认知和语言提升到更高水平。
那么,到底听谁的呢?
其实,大师们的不同理论当然有它的价值,也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揭示了语言的奥秘:
——一、语言学习需要环境刺激,大量的输入和反复练习。
二、语言习得可能有特殊的机制,在敏感期启蒙更好。
三、语言习得和认知发展相关,要符合孩子认知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
四、互动可以增加认知和语言的理解,对语言习得非常重要。
——母语是怎么学的?
咱们不妨想一下母语习得的过程,结合大师的理论,看看母语到底是怎么学的。
其实,宝宝从在妈妈肚子里开始,已经发展出了听觉。
从生下来之后,每天都在大量输入各种语音,不管能不能听懂;
6个月,逐渐意识到语言与事物的联系,能听懂简单的指令,1岁左右开始说话,从只会说单字、单词,到基本学会表达;
3岁进入幼儿园,学习儿歌、故事、游戏、社交等等;
6岁进入小学开始正式学习,系统地学习语文(拼音、阅读、识字等)和各科知识。
这是一般母语孩子的启蒙路径:首先大量听,然后开始说,接着认字,最后写。
秘诀都在这里边啦。
1大量输入,听力先行大量听力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基础。输出的前提是要有足够多的输入,听多了才会说。在母语环境里,宝宝在学会说话之前,听了两三年(算上孕期),才慢慢开口。
这一现象在去到国外生活的孩子身上也表现得很明显。刚出国的时候,通常有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的沉默期,孩子才会开口说英语。
大量听力输入是母语学习的基本条件,环境的浸润作用是巨大的。
2通过互动理解语义那么,一个不会说话,什么都不懂的小婴儿是如何学会说话的呢?
还记得我们是如何不厌其烦地和婴儿对话的吗?我们会指着苹果说苹果,一边抱着宝宝换鞋一边说“去外外玩喽”,一边帮宝贝换尿布一边说:“换尿布了,宝宝抬起小屁屁”。有的还会给宝宝边看图卡边说“大象、猴子”。
再来看聋哑盲人海伦凯勒是怎么认字的:
她们路过水井房时,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水管口上。这时一股清凉的水在海伦手上流过。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呀!
这是在干嘛呢?
因为海伦凯勒不能看不能听也不能说,她的老师先让她用手感受水,用触觉理解水的意义,再教他文字“水”。语言(包括语言和文字)的生命在于意义,离开意义就只是符号。就是要通过各种动作、表情、图画、事件等,把语音和意义结合起来,让对方理解。
可见,光输入可不够,输入的关键是理解,而理解的途径是互动。
3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简单地说,语言习得包括两个心理过程:
一是由点及面,从字词到句子,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音节(妈、爸、抱),到叠字(妈妈、爸爸、抱抱),再到双音节、多音节、句子。那些日常生活用语(高频词和句型),会重复成百上千甚至上万次地输入,直到理解。
另一个是由面及点,从句子到单词。在有一定词汇基础之后,大脑就可以运用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上下文或者语境猜生词的意思,只要大多数能听懂,就可以带动生词的理解。在多个场景下反复出现后,就能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了。
大致类似于0-1和1-10两个阶段,两个阶段不断循环进行,雪球就越滚越大啦!
4全方位的语言学习有人说,这是一个神奇方法满天飞的时代,许多看似剑走偏锋、出奇制胜的独家秘方,都有人追随。我甚至看到有人宣称,只要给娃(从0岁就开始!)看动画片就可以学好英语,你只要交个十几二十块,给你一个神奇节目单和云盘链接,一切搞定!
到底有没有这样的神奇妙方呢?
在母语习得过程中,我们用母语交流、阅读、学习各科知识、解决各种问题,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它,这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学习。
我们都知道,语言包括听说读写,口语和书面语不一样,能读也不代表会写,单靠唱儿歌、磨耳朵、看动画片、原版阅读,哪一个都不能胜任全面的启蒙。
所谓的神奇方法,不过是抓住人们偷懒又贪心的心理,这世上哪有那等事呢?哪怕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只要多想一想,就会发现问题。
市面上的英语启蒙有什么问题?
传统英语启蒙,即“学得”路径
传统的英语启蒙做的主要是掌握高频词句这个事,但练习和输入不够多。主要的问题是:进展慢,量太少,学得痛苦。
现在的孩子,往往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了,上课唱唱跳跳做游戏,又生动又活泼,很好玩很开心,孩子们都喜欢,往往只有最基本的口语,但是却没有打下阅读的根基。一套教材3年的词汇量通常在-,如果在家不能帮助复习巩固的话,一半都记不住;
上了小学,因为之前的底子,开始的时候英语还不错,到了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学习内容越来越难,课堂也没以前有意思了,要花大量时间背单词、学语法和刷题。课文,背了忘、忘了又背;单词,记不住、默写不出来,考试成绩不行,孩子越来越厌学。最早英文启蒙抢跑的优势慢慢没有了,英文学习依旧是一个大难题:
学了那么多年,无论是听力还是词汇量/句型的积累,阅读能力,口语输出,和母语相比都差太远了。许多孩子小学毕业,甚至初中毕业,还读不了初章书。一般过了四六级的大学毕业生,没几个人能够轻松看原版小说,看不了没有字幕的原版电影,连四岁孩子看的动画片PappaPig也不能完全听懂,口语就更不用说了。
那么,磨耳朵和原版路线派呢?
这一派其实具体理念还有很多差异,不能一概而论,但大致理念相似:
他们启蒙开始的更早,并且很注重听,有的推崇从零岁开始,风靡已久的磨耳朵就是这么来的。问题是,是否只要大量磨耳朵就可以了?娃听得懂吗?如果听不懂,有效果吗?
他们会说,就算不能完全理解,孩子也在吸收,(参考:潜意识和吸收性心智理论),这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如果长期坚持,多少也会有些效果,但是效率却不高。
他们相信,语言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只要有语言环境,所有孩子都能学好英语。问题是,不是放视频磨耳朵就等于语言环境啊。如果孩子对内容压根不感兴趣或者不理解,吸收率是非常低的。
毫无疑问,能听懂和理解的越多,吸收的越多,而且对剩下部分的吸收率越高。如果大部分可以听懂,剩下的很容易学会。据研究,对于理解率为70%-80%的素材,吸收效果最好。
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单纯地磨耳朵,就算你反复听遍照样不知道什么意思,一点也学不会。
而且,能听懂的东西多,理解的程度越深,孩子兴趣越高。而对听不懂的会很有挫折感,严重影响学习兴趣。
同理,如果不顾孩子认知水平和理解程度就一堆内容直接上,哪怕是原版教材全外教,效率也不高。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么,到底什么是母语式启蒙的正确打开方式?
自创办以来,
溪边树一直坚持高质平价,
不让优质的教育成为少数家庭的特权——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