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的海伦剪纸来自民间,流传在民间,创新在民间,历经百余年历史,兼容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和北大荒本土文化,成为北大荒剪纸艺术的重要代表性流派,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伦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今年七十一岁的郑杰老先生是很有代表性的海伦剪纸艺人,他的女儿郑春燕、外孙女刘桐都是剪纸传人。在调研中,我们走进了郑杰的剪纸工作室,拜访了一家三代剪纸艺人,就海伦剪纸的家庭传承进行了交流。
参观郑杰剪纸工作室
观看郑杰剪纸作品
与郑杰交流剪纸创作
为郑杰剪纸作品题名
郑杰年生于海伦,师从海伦剪纸名家傅作仁,曾担任过海伦工艺美术厂美术设计、厂长。他自幼热爱美术,8岁时在焦忠奎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习画,中学时代受教于于宝珊老师。年,郑杰开始了自己的剪纸之路。当时海伦剪纸正经历转型期,以傅作仁、韩德奎、董玉玺、毕再生、吕遵宾、郭玉馥、范贵恒等为代表的海伦剪纸第二代传承梯队形成,海伦剪纸开始由传统民间剪纸求子祈寿、招财纳福的主题,向以刻画人物反映现实生活和革命历史题材转型。这一时期,郑杰拜傅作仁为师学习剪纸技艺,并为提高剪纸造型能力临摹了大量连环画册作品。在傅作仁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处女作《老当益壮》,作品得到老师的很高评价,坚定了他从事剪纸创作的决心。
郑杰一家三代与傅作仁合影
郑杰向女儿郑春艳传授剪纸心得
郑杰先生
年,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郑杰来到海伦东兴公社新建大队,农村的生活体验为剪纸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动力,创作了反映时代新风的剪纸作品《公社四化图》《飞机施肥》等,他与傅作仁老师合作的《农村青年好榜样》在年《人民日报》上发表。此后,郑杰从农村返回市区,被分配到海伦工艺美术厂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郑杰剪纸创作进入新阶段,他的剪纸题材更为广泛,形式更为多样,尝试融合压色、套色和阴刻阳刻相结合的技法,使剪纸的艺术表现力有了较大突破。进入80年代,在现代主题剪纸创作的同时,郑杰重拾传统题材剪纸,融入时代新意,创作《博古瓶》《黑龙江风光》《梅兰竹菊》等作品,并在香港展销。到80年代中期,海伦剪纸广纳其他门类艺术表现技法,艺术语言变得更为丰富,艺术表现力显著增强,郑杰和刘卫平、金玉德、张海玲、赵春平、肖敬芹等同仁成为海伦剪纸的第三代传承梯队。
与郑杰及家人交流
郑杰、郑春燕剪纸作品《梅兰竹菊》
郑杰一家合作剪纸作品《瑞雪兆丰年》
这一时期,女儿郑春燕开始学习剪纸,现已成为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剪纸学会会员、郑杰家庭剪纸技艺的第二代传人。访谈中,郑春燕向我们讲述,小时候常看父亲剪纸,父亲见她感兴趣,便教她剪窗花、小动物等简单的图案,教她剪刻的技法和图案搭配。高中快毕业时,父亲带她到省工艺美术协会在哈尔滨举办的美术培训班学习。这之后开始了剪纸的从艺之路。
郑杰介绍剪纸创作情况
郑杰,郑春艳剪纸作品《巾帼英雄》
郑杰,郑春艳剪纸作品《琴棋书画》
年海伦工艺美术社解体,郑杰走出“体制”,走上了创业之路,与女儿郑春燕一起创办了集设计、刻制、装裱、包装为一体“艺海轩美术部”,将剪纸作品投入市场。“以艺养艺”使爱好成为事业,对家庭手艺传承的自觉度更高了。提及传艺学艺这段往事,父女二人都很感慨。郑杰说,当时为提高女儿的剪纸技艺和素质,就要求她先认真读书,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剪纸做到心中有“数”,再定准剪纸的方向,不能丢掉了“自我”。为此,她查阅了大量剪纸文献,在父亲的指导下,创作了《三友图》《穆桂英》《百骏图》等,这些剪纸作品都曾获得过奖励。
观看郑杰剪纸作品
郑杰剪纸作品
郑杰剪纸作品《花瓶》
外孙女刘桐也从小跟随姥爷和母亲学习剪纸,曾在画室学习美术,后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的美术学院,毕业后自觉接起了家庭剪纸技艺的“衣钵”,走上了剪纸传承之路。作为新生代剪纸艺人,刘桐对剪纸传承和创新有自己的认识,“作为剪纸技艺的新人,要不断学习、吸收前辈们的经验,学习研究民间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创新。”近年来,刘桐独立创作或与姥爷、母亲合作创作了《瑰宝》《生当作人杰》《蝶恋花》《吉祥寓意图》等不少剪纸新作,受到好评,对剪纸的信心更充足了,传承技艺的信念也更坚定了。
郑杰介绍剪纸创作情况
郑杰外孙女刘桐作品
郑杰外孙女刘桐作品《警钟长鸣》
说起传承,郑杰常说,“剪纸是一门易学不易精的手艺,不懂剪纸的人只要有人教一学便会,而且剪出来的作品也会受人喜欢,但是要创作一幅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就困难了,难就难在做精和创新”,“学习剪纸首先要体会生活、热爱生活”。郑杰经常带着女儿、外孙女到林场、鸡场写生创作,收集素材。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越来越强,郑杰一家的剪纸创作“峰回路转”,在 女承父业,剪纸技艺在郑杰一家三代中传承发展,这是海伦剪纸的一个生动的个案。手艺的传承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土壤,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创造力的融入,在传承中开花结果,生生不息。
与郑杰家人合影
与郑杰家人合影
潘鲁生民艺馆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
▼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