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日报出版日期:-10-版●头版
本报讯(郭长余罗佳许敬民特约记者马明超)两年来,为建设文化魅力之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海伦市加大文化精品创作力度,一系列文化精品脱颖而出,创作生产进入发展黄金期。
通过“三个坚持”引导精品创作。
坚持外向化思维拓宽发展视野。原籍海伦的军旅艺术家李仁义将军通过“海伦抗日英雄志”系列画展,加密了海伦和外地的文化联系。8月,举办了“圆梦之旅·翰墨硒都”中国书画名家走进海伦公益笔会活动,邀请了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地的25位艺术家到海伦进行印象采风,在为海伦留下60余幅墨宝的同时,激励本地艺术工作者的乡土情结。
坚持大众化路线增强服务功能。走基层、到一线,为文化精品创作和表达寻找源泉和灵感,涌现出了一批才情并茂的优秀作品。每年近30场各类演出充分调动民间文艺团体的创作热情,推出了表演唱《总书记到我家》等一批群众文化艺术精品。
坚持工程化推进整合创作资源。进行了“六个一工程”系列创作活动,其中一部折射海伦抗战精神的历史文献纪录片《红灯记在海伦》在龙江卫视新闻频道全集播出。一本汇聚抗日故事的历史书《红灯记的故事发生在海伦》,以乡土教材的形式走进了中小学校课堂。一首热情澎湃的歌曲《海伦红灯记的故乡》,在海伦大地广为传唱。一台超大型的二人转寻根大戏《海伦儿女》,将北派二人转艺术推向了创作的又一巅峰。一场“一盏红灯照海伦”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投入了创作者和朗诵者的艺术痴情。
以寒地黑土为母体的硒都文化创作登上新台阶。海伦剪纸以黑土硒都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郑杰创作的5幅《硒望》8幅《野鸭岛的传说》,付清超创作的7幅《硒姑娘的梦》,赵春平创作的4幅《黑土硒都》,惠学纯创作的《历史的鉴证》等作品,主题新颖,与时俱进,浓缩了硒都印象,塑造了硒都形象。邀请全国多家知名网络媒体走进海伦,海北镇西安村的民俗文化,原野食品采摘园的生态文化等都成为外地媒体聚焦热点。推动精品“走出去”,7月,北派二人转艺术传承保护基地精心创作的大型拉场戏《海伦往事》,参加全国31个地方院团进京会演。8月末,又被解放军总政治部邀请进京为军级以上退休领导进行了专场演出。这部戏实现了首部表现家国重大主题的寻根大戏、首部超大型的拉场戏、首部走上首都舞台的海伦拉场戏“三个首部”的突破。
通过主打海伦剪纸和北派二人转两大当家文化名片,不断提升创作团体人气,加大文化品牌的整合和风格的提炼,为文化的传承找准方向激活动力。编纂的海伦剪纸志将被列入中国工艺美术辞典,并编撰了《百年海伦诗词选》等文学专著,设计和创造了海伦剪纸的“四大名著”系列。侧重人才扶植,各类文化团体如雨后春笋遍布城乡。在北派二人转基地,在传承人赵晓波专业授艺基础上,吸引崔七、徐海燕等省外青年人才加盟。今年,继续加大对青少人群剪纸艺术的指导培养,在原有逸夫小学校设立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在九中再辟建新阵地,专设课程和导师。
文:郭长余马明超罗佳许敬民
来源:绥化日报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