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独步天下的中国钢琴产业,如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那些曾经轻松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钢琴,如今却成了难以消化的鸡肋。自年下半年以来,乌云就一直在中国钢琴市场的天空中盘旋。市场需求疲软,库存压力如山,再加上少子化、双减政策等不利因素,整个钢琴行业的发展势头仿佛坐上了滑梯,一路下滑。
这其中,最能直观体现这一趋势的,无疑是海伦钢琴和珠江钢琴这两家在A股上市的巨头。它们的业绩惨淡,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市场的冷酷与行业的困境。犹如在寒冬中瑟瑟发抖的枯叶,它们在风中摇曳,随时可能凋零。
去年前三季度,海伦钢琴和珠江钢琴的营收与净利润纷纷下滑,仿佛在向我们发出一个不祥的警告:钢琴行业的生意愈发艰难。他们并非孤军奋战,中国乐器协会的数据揭示了整个行业的困境,家规模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与利润纷纷下滑,全行业的利润率仅剩6.59%。这如同一幅暗淡的画面,反映出当前钢琴行业的严峻形势。
珠江钢琴去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录得93.54%的悬崖式跌幅。图为珠江钢琴在广州的门店。
钢琴市场,无论是新琴还是二手琴,都陷入了一片沉寂。在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上,许多家庭急于转手家中的钢琴,普遍的理由是“孩子不再有兴趣学习”,这些钢琴的售价大多在1万元人民币以下,有的甚至低至元。有网友抱怨,他们以前花费五六万元购买的钢琴,现在即使是元也难以找到买家。这种上游厂商销售惨淡的局面,无疑给下游的培训机构和琴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一二线城市,越来越多的琴行选择关闭,就连曾经享誉业界的英皇国际音乐中心也在去年8月宣告停业。据统计数据显示,到年底,中国音乐培训机构数量减少了约三成,琴行数量也大幅缩减。曾经持续高速增长了10多年的钢琴行业,突然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
中产家庭卷不动了?在钢琴市场上,一股冷风正悄然吹起,其中一大原因在于中产家庭已无力再卷。在许多中产家庭眼中,钢琴已然成为资产阶级的象征。为了追求那份高档次与面子,即使面临高昂的成本支出,他们仍在家中摆放一架钢琴,或让子女参加钢琴课程。然而,钢琴作为一种彰显品味与财力的技艺,极度依赖于天赋。付出的努力与回报往往不成正比,使得许多家长在“鸡娃”的道路上不仅要与不愿练琴的孩子斗智斗勇,还需应对成本的不断上涨及不确定的回报。尤其在当前经济下滑、消费信心低迷的大环境下,中产家庭的收入缩水,资产持续崩塌,使得他们对生活追求的目标也开始动摇。
学钢琴是为了音乐还是考级?学钢琴不再成为学生升学加分或者艺术特招的途径,或许是另一个关键原因。年左右,中国开始实施艺考生钢琴十级可以在中考加分的政策,这点燃了家长们为孩子报名学习钢琴的热情,从而催生了庞大的钢琴培训和考级市场。当时,如果你家孩子没有学钢琴,甚至都不好意思说孩子和艺术沾边。
据统计,中国每百户城镇居民平均持有的钢琴数在年时为1.3架,年为5.82架,年更是超过了八架,其中上海、广东、北京是钢琴拥有量的前三区域。由此可见,学钢琴已经成为了一种全国性的热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钢琴不再成为升学的加分项,这或许也是导致学钢琴人数减少的一个原因。
在年至年间,中国的钢琴销售量如日中天,平均每年售出40万架,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美国的年均销量,后者仅为三万架。与此同时,中国的学琴人数也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达到了约万人,这个数字是美国学琴人数的七倍之多。想象一下,如果每一个学琴的人都报名参加考级,那么他们所缴纳的报名费、培训费等费用将会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天文数字,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然而,那曾经如日中天的增长泡沫,自年起便开始逐渐破灭。在年的一项政策,取消了艺术特长生在中考中的加分,这一记重拳,犹如寒冬中的一盆冷水,无情地淋在了那些热衷于为孩子报名钢琴课的家长们的心头。过去不少学校有艺术招生指标,让一些学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通过艺术路线入校,如今这条路也被堵上。年,中国官方再推出双减政策,更是让整个钢琴教培市场彻底一蹶不振。
钢琴教培机构歆然艺学去年8月拖欠了家长多万人民币的费用和教师薪资后跑路,里面的钢琴也全被搬空
自此,在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心中,学钢琴似乎成了点缀生活而非必需品。昔日家长们对子女学钢琴的热衷之情,如今已如秋叶般凋零。随之而来的是学钢琴的人数骤减,教培机构纷纷关闭,犹如多米诺骨牌倒塌一般,钢琴销售市场也陷入了一片萧条。
钢琴梦还能做多久?中国钢琴市场犹如大海中的一叶扁舟,经历着风起云涌的变迁。其跌宕起伏的历史,恰如其分地映射出一个现象:钢琴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考级市场的推动,而考级市场的活力又源自于广大民众对于学钢琴能助力阶级跃迁的憧憬。
然而,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今日的社会经济环境已与往日大相径庭,曾经梦寐以求的阶级跨越已渐行渐远。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产家庭已不再执着于无谓的钢琴梦,而钢琴业界恐怕也需要正视一个冷峻的事实——高速增长的岁月恐怕已一去不复返。尽管中产家庭的热情已然冷却,但钢琴,尤其是奢侈钢琴,仍受到一部分高净值人士的热爱与追捧。被誉为钢琴之王的施坦威,在中国钢琴市场遭遇逆境之际,依然能够凭借其卓越的表现,实现净利润的节节攀升。这背后的原因,正是施坦威精准地洞察了中国高净值人士群体的蓬勃发展,成为了这一群体壮大的直接受益者。
施坦威在年纽约的上市重启之际,特别在招股书中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表示了感谢。从年至年,施坦威在中国的净销售额实现了惊人的增长,从万美元飙升至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4%。
与此同时,那些从钢琴梦中醒悟过来的中产家庭,开始将目光转向价格更为亲民的电子钢琴。随着立式钢琴和三角钢琴等中档钢琴市场的逐渐衰退,较为低端的电钢琴开始崭露头角,抢占市场份额。
至年,电钢琴市场规模已攀升至10.26亿元,同比增长11.28%。即使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部分中产阶级选择了“消费降级”,他们仍然渴望拥有一架钢琴,这无疑显示了钢琴作为社会阶级标志的地位。
然而,要让钢琴回归其兴趣和音乐的本质,我们必须唤醒那些仍沉浸在钢琴梦中的大众,让他们明白钢琴并非社会阶级的象征。归根结底,黑白琴键下流淌出的美妙旋律,本就属于社会中的每一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