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海伦新闻
海伦特产
海伦美景
海伦医院
海伦房产
海伦生活

转帖满洲国的城市齐齐哈尔中篇

齐齐哈尔日本宪兵队,原址位于今海山胡同与海山路交汇处圣弥勒尔大教堂东南侧,原为国民党黑龙江省党部礼堂(省工会),年11月18日被日军占领后改为日本宪兵队,具体建设及拆除时间不详。

(年11月18日,日军占领黑龙江省党部礼堂。)

(伪满时期的齐齐哈尔日本宪兵队)

齐齐哈尔德将军碑坊,据东北著名报人魏毓兰所著《龙城旧闻》(年出版)卷一《古迹》中言“德将军碑坊,旧在城南三里许,地藏庙大路,清同治癸酉(即同治十二年,年)秋建。”按上述所言,德将军可能就是德英,任黑龙江将军时间为同治八年至十三年(-年)。遗迹现已不复存在。

(年,俄国人拍摄的齐齐哈尔德将军碑坊及附近景象。)

齐齐哈尔忠灵塔,位于今齐齐哈尔市工人文化宫所在地。年7月31日建成,忠灵塔呈黑色,坐西向东。忠灵塔的基台高4米,边长44米。基台上有高4米的方形底座,顶部呈雉堞状。塔身为方柱形,高37米,顶呈圆锥状。建筑物总高度为45米。塔四面围以矩形矮墙,正面边长70米,侧面边长74米。塔东偏南为底边9米的方形亭子,亭内有花岗岩凿的水池。塔的南、北入口处,东西各有一个用黑色毛石砌成的高3米的覆斗形门垛。

(伪满时期的齐齐哈尔忠灵塔,最后一张右侧建筑为洗手亭。)

忠灵塔是日本侵略者奉祀所谓“殉以建国”的“日满英灵”,是为纪念侵略战争中阵亡的日军官兵而建造的。塔的门楣上书“忠灵塔”三字。塔的门前置长方形四足两耳的巨鼎,塔里面搭斜坡状的木制架子,放着个日本帝国主义分子和汉奸的骨灰袋以及牌位。日伪当局把忠灵塔作为推行“日本精神”的工具,强迫人民去“参拜”。

(网络图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的齐齐哈尔工人文化宫。)

(拍摄的齐齐哈尔工人文化宫,其正门的入口台阶及两侧的部位还能看到原忠灵塔遗留下的痕迹。图片来自新浪网友“秋水长天”的博客。)

(网络图片,原齐齐哈尔忠灵塔的洗手亭。)

齐齐哈尔市解放后,年8月15日,嫩江省临时参议会决议,将忠灵塔改为“九·一八国耻纪念碑”,并在忠灵塔身刻下这八个宋体白色大字,以警示齐齐哈尔人民勿忘“九·一八”,勿忘国耻。年7月20日,经齐齐哈尔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其爆破拆除,在原址上建造齐齐哈尔市工人文化宫,现正面入口台阶及两侧基础还是原忠灵塔遗留部分。忠灵塔拆除后仅存原附属设施之一的洗手亭,洗手亭位于工人文化宫东南、电视塔西侧,青砖结构,四根砖柱,上为四坡水屋盖。年,洗手亭被齐齐哈尔市政府定为二级保护建筑。

齐齐哈尔天齐庙,又称龙华寺(或称东岳庙),旧址位于今齐齐哈尔市铁锋区龙华路八号(天齐庙街鼎恒升药厂北邻)。民国十六年()二月在原先农坛(五谷丰登而建成的祭坛,约建于清乾隆年间)基址的南部破土动工,并将先农坛并入该庙院内,并同时修缮,十月天齐庙竣工交付使用。该庙是民国时代黑龙江政府所在地规模较大的宗教场所。

(日伪时期的齐齐哈尔天齐庙)

据伪满《龙江县志》记载,天齐庙建筑,“内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五间、中殿三间、山门三间,厢房二十五间,瓦房六间,钟楼、鼓楼各一座、角门四座、石碑两座”,与原有先农坛共占地一千一百二十平方丈。殿内分别供奉释迦牟尼、东岳大帝、十殿阎王及黄飞虎等塑像。教徒属曹洞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

天齐庙今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仅剩正殿、中殿和东配殿,砖雕精美,室内壁画犹存。建筑由药厂作仓库使用,破损严重,亟待整修。现为市二级保护建筑,该寺院的保存极大的丰富了齐齐哈尔市宗教文化及宗教建筑的种类。

齐齐哈尔关帝庙,位于今齐齐哈尔龙沙公园内,始建于乾隆四年(年),后经嘉庆二十三年(年)、道光四十年(年)、民国二十一年(年)四月几次修缮,形成相当的规模。年至年,齐齐哈尔市政府再次重修此庙,并将“关帝庙”正式更名为“关公庙”。现主体建筑由正殿、东西配殿和庙门组成。正殿为三铺顶,前后殿为卷棚顶,中间的是悬山顶,两侧主墙上方饰有精美的石雕,殿内的梁、柱、门、窗皆为木质,无一根铁钉的痕迹。年,齐齐哈尔市政府将关帝庙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日伪时期的齐齐哈尔关帝庙)

(年时的齐齐哈尔关帝庙,图片来自新浪网友“秋水长天”的博客。)

齐齐哈尔神社,原址位于今齐齐哈尔龙沙公园三号门内南鸟舍附近。该神社建于年9月15日,原拜殿现已无存,其附属设施社务所一类的建筑还有遗存,曾是公园内的“南鸟舍”,现在已改建为“”西餐咖啡酒吧。

(伪满时期的齐齐哈尔神社,最后一张图片来自新浪网友“五墨草堂”的博客。)

齐齐哈尔稻荷祠,位于原齐齐哈尔公园南市场日本炮兵队内,(昭和9)年9月15日创立,祭神为日本天照大神和明治天皇。

(伪满时期的齐齐哈尔日本炮兵队内的稻荷祠)

齐齐哈尔圣弥勒尔教堂,又称天主堂,旧址位于今齐齐哈尔市龙沙区海山胡同与海山路交汇处东北角,是黑龙江天主教总堂内的主要建筑。年7月,省城齐齐哈尔贤善胡同天主教堂瑞士籍神甫英贺福,为发展教徒,用2.98万元大洋购得冷百芝房产45间,以筹建新的教堂。年,英贺福将购得的房屋拆除,在其址(今海山胡同)建“圣弥勒尔大教堂”。年底建成,并开始进行天主教宗教活动。教堂属于哥特式建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平方米,主塔通高43米,顶端有高1.75米的十字架。教堂北侧为两层总堂主教府,东北侧两层青砖楼房,亦称小教堂。

(伪满时期的齐齐哈尔圣弥勒尔教堂)

年7月,齐齐哈尔市政府公安机关在大教堂破获“胡干普间谍案”。因此,该教堂被政府接管,宗教活动停止,几十名外国神职人员被遣送回国。此后,大教堂先后被市马戏团、南下干训队、嫩江省委党校、北满建筑工程公司等单位占用。在“文化大革命”中,大教堂遭到严重破坏。

(网络图片,文革后的齐齐哈尔圣弥勒尔教堂。)

年6月28日,多名红卫兵以“横扫四旧”为名,用木棒把教堂50多个用德国进口五色厚花纹玻璃装成的十字架长条窗户全部砸碎。年夏,又将钟楼顶端的十字架改换为一个用钢板焊成的大红五星,把钟楼上四面20多米高散放钟声的水泥十字架空隙用砖砌死,次年又将砖面抹上水泥,四周写上“念念不忘阶级斗争”等四条标语。

(如今的齐齐哈尔圣弥勒尔教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年将大教堂所有权归还给天主教哈尔滨教区,并委托齐齐哈尔市天主教爱国委员会向占用单位收取租金。年2月,这座教堂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国务院宗教局拨专款,对大教堂钟楼进行维修,将钟楼顶端的红五星拆掉,按原样重修一个水泥十字架,将主塔楼四周四个长型十字架被堵砖全部扒掉。齐齐哈尔市政府又抽调职能部门得力人员,对教堂周边的乱建房屋进行了整顿,恢复了教堂的本来面目。

齐齐哈尔卜奎清真寺,卜奎清真寺,旧址位于今齐齐哈尔市建华区西二道街西侧清真路38号。总占地面积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多平方米,包括东寺、西寺、女寺三部分。东寺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年),西寺始建于年(咸丰三年),两寺相邻,格局相似。主体建筑均由大殿(礼拜殿)、窑殿、对厅、门廊和拱廊等组成。女寺于年初建,后归于东寺院内,有女沐浴室,在大典内用围帐隔开礼拜。年三寺合为一寺,年定今名。年,卜奎清真寺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末时期俄国人拍摄的齐齐哈尔卜奎清真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的齐齐哈尔卜奎清真寺)

(年网友“虚幻”拍摄的齐齐哈尔卜奎清真寺)

齐齐哈尔马神庙,位于原卜奎驿站(今清真路鑫海家园西)偏北,建筑及拆除时间不详。据《黑龙江外记》记载:“马神庙在城中卜魁站侧。前殿祀关帝,而马神附,故门额大书关帝庙三字。马神庙乃俗称也。”马神之供奉,是站人一大特色。站丁出行前,往往要入庙跪拜。

(清末时期俄国人拍摄的齐齐哈尔马神庙)

齐齐哈尔五教道德院,旧址位于原齐齐哈尔兴隆街永合胡同19号(今建华区兴隆路与东二道街交汇处),五教取儒、释、道、基、回五教归一之意,是齐齐哈尔最早的慈善团体。民国21年(年)3月,由黑龙江省海伦居士范归一倡议,前副都统布特哈总管陈福龄、前电话局局长于驷兴、前林甸县县长黄海楼,以及孔祥麟等人的慷慨捐助3万元创建,第二年8月建成使用。

(网络图片,齐齐哈尔五教道德院正门旧影。)

建筑为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二进式院落,青砖瓦木结构,分为统院正位、慈院、宣院、坐院、统院、坛院、经院、乩院、书画院、男女凌虚阁、藏经楼、院门等13部分。整个建筑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五教道德院正门为硬山式建筑,飞檐翘角、宏伟轩昂,梁架斗拱精美别致。这正门楼高崇、斗拱层叠,墙朵上刻花、门柱上绘画。

(年时的齐齐哈尔五教道德院旧址,图片来自新浪网友“秋水长天”的博客。)

第一届五教道德院选陈福龄为院长,黄海楼、于驷华为副院长,冷懋生任总经理,孔祥麟、王顺卿、梁庭瑞、杜寿山、巴富伦等任经理。该院不“出簿劝募”,他们以身作则,建院经费由上述9人筹集。建院时,出版《聚奎卜乘》一书,后又出版《挽世道德金针》、《禅林普渡金舟》等书。建院当年10月,该院在其临街房子内设粥场1处,每日放小米稀粥,以救济贫民。至民国13年(年)3月,粥场累计用去小米数十石。民国14年(年),孔祥麟捐款5,元大洋,为该院购置印刷机械及铅字,该院自办印刷厂。临街的房子就是当时的印刷车间,路过的人们常能听到,“咔哒、咔哒”的机器声。印藏《孝经》、《金刚经》、《楞严经》、《道德经》4藏,总20,部。,印刷儒学、佛教、道教典籍,印行《万缘宝鉴》、《三教圣经》、《金刚经句解》等书书籍。

民国17年(年)4月,在该院成立纪念日时,许兰洲、于驷兴等举办以“中兴道德,重立统系”为宗旨的纪念活动。民国17年(年),冷懋生、王佐臣等押运该院筹集的数十火车皮粮食赴山东灾区,救济灾民。为此,山东赈务督办颁给卜奎道院“利益群生”匾额一块。这五教道德院在省内外颇有影响。民国18年(9年)5月,河南省千余名难民涌入齐齐哈尔城,五教道德院协助黑龙江省当局,经过赈济后,又将难民全部送回河南省。该院全年救济费支出伪满币9,余元,其所属收容所收容余人。陈福龄病逝后,于驷华任院长,于驷华逝世后,黄海楼任院长。五教道德院的慈善机构性质一直传承未便。

(修复一新的齐齐哈尔五教道德院旧址)

沦陷时期,民国20年(年),道院救济伤员多名,掩埋尸体多具,3万余人从该院赊米共计2,石。民国22年(年),该院设院长1人,副院长4人,监理3人,总经理2人,经理8人,助理8人。设文牍、会计、施粥、施赈、藏经、交院6个部为办事机构。各部除正副部长外,另聘役员。附设机构有粥锅、施医、佛经流通、经典印刷局等。该院重大事项由其理事会决定。全部经费靠捐助。

民国36年(年)该院解体,院舍改做民宅。从成立到解散的二十几年里,该院设粥棚、施医药,救死扶伤、赈济灾民,年,该院为创建大乘寺募集19万余元资金,为塞外“天台宗”的丛林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二十几年间,五教道德院设粥场、施医药、救死扶伤、护送难民、赴赈灾区,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值得称颂。2年,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将五教道德院院址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本文介绍部分摘选自齐齐哈尔文艺网《五教道德院》一文。

齐齐哈尔魁星楼,位于原砖城东南隅(今东二道街与朝阳路交汇处),修建时间不详。孔庙位于其西北侧,建于咸丰元年(年),因东近城根,惟西门可通行。清末,庙西为学务处。民国初年曾在此设立龙江初等小学。后又设孔教会、音乐体育传习所。解放后由省政府使用,后改为第二幼儿园。现均已无存。

(日伪时期的齐齐哈尔魁星楼和孔庙)

齐齐哈尔郊外满族人的神殿

(民国时期日本人拍摄的齐齐哈尔郊外满族人的神殿)

齐齐哈尔日本军师团长官邸

(日伪时期的齐齐哈尔日本军师团长官邸)

齐齐哈尔日本人小学校,又名宫前小学,原址位于今齐齐哈尔永安大街西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位置。学校建于年,年改为嫩江省立联合中学,年改为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年翻建时拆除。

(齐齐哈尔日本人小学校早期所在的建筑)

(年时建设的新校舍)

(年时的齐齐哈尔日本人小学校旧址)

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原址位于齐齐哈尔文化大街东侧。清光绪三十二年()在齐齐哈尔高等小学(前汉义学)创办师范速成班。光绪三十四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两级师范学堂。民国三年()改名为“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全国建校最早的开展师范教育的学校之一,被誉为“龙江第一校”。

(网络图片,6年5月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生合影。)

年,毛泽东同志曾亲手为德都萌芽乡村师范学校(原克山师范专科学校前身),题写了“萌芽学校”的校名。3年,经国家教育部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克山师范专科学校、齐齐哈尔市师范学校、齐齐哈尔市幼儿师范学校、齐齐哈尔市教育学院合并,更名为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龙江省立齐齐哈尔女子国民高等学校

(伪满时期的龙江省立齐齐哈尔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师生合影,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龙江省立齐齐哈尔农业学校

(康德四年()十二月十六日,龙江省立齐齐哈尔农业学校第六回卒业生纪念摄影。图片来自收藏网。)

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创建于年9月,是由黑龙江军官养成所(位于今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双华路与军校街北80米)改建的。黑龙江军官养成所,建于民国二年(年初),隶属于黑龙江都督府,是民国初年黑龙江建设新式军队,培养初级指挥人才的学府。

年10月,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学良整顿陆海空各军事学堂的体制,将陆海空各教育机关统归讲武堂监督管辖,称东北讲武堂。在原黑龙江陆军军官养成所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又称北大营),隶属东北讲武堂辽宁本部。分校由驻江副司令长官万福麟兼任监督,最初由戴联玺任教育长,以后又由王静轩和赵锡庆(东北讲武堂第四期毕业)继任教育长。下设教育处、庶务处、军需处、军医处、兽医处、书记处、教育部、训育部、技术部等,编制员额人。

(九一八之前的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正门,图片来自新浪网友“东北讲武堂”的博客。)

(九一八后,被日军占领的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后两张图片来自FOTOE图片网。)

分校的任务是培养陆军初级军官;招生对象是没有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现职初级军官和各兵科军官候补生。分校的课程设学科、术科两种。学科以军事理论为主,设有战术、军制、兵器、筑城、地形、交通6门课程;术科以典范教学为主,兵种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筑城教范、通俗教范、体操教范、制式教练、战斗教练8门课程,与东北讲武堂本部保持一致。同年冬,分校招收首批学员人,分别编成步兵队、炮兵队、骑兵队。

年8月,分校名首批学员毕业,为与东北讲武堂辽宁本部统一,毕业生改称东北讲武堂第九期学员。同年10月,又招收第十期名学员。开学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分校被迫停办。日伪时期日军工兵第14联队、轻重机枪第13联队、骑兵第14联队等侵华日军驻扎北大营。

(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旧址,图片由新浪网友“火鹤”拍摄。)

抗日战争胜利后和解放战争初期收回了北大营,曾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五军工部,后为建华厂的一部分和民居。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旧址,是当时黑龙江建设新军队,培养指挥人才的学府,也是东北军成长发展中的一处重要历史遗迹。从目前保留下来的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遗址来看,该建筑分为3部分,一处为堂址,另两处为学员宿舍。学员宿舍为平面回形布局且相通,堂址则为欧式建筑。虽历经岁月的风吹雨打与历史的沧桑变迁,其立面纹饰至今依然清晰可见。

注:本文介绍部分摘选自新浪网友“东北讲武堂”的博文《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简介》及其他网络。

黑龙江省陆军军士教导队,年冬成立,教职员共40人,以培养黑龙江地区驻军的军士人才为主,招考年龄在20岁以内的高小毕业生,学制为一年,毕业后分配到省内部队当班长。训练课目中学科为典、范、令;术科为制式教练及战斗教练,同时讲授一些如何组织班、排训练及管理的方法。年教导队招考第一期学兵人,编为步兵科4个队、骑兵科1个队,学兵于9年冬毕业,同时继续招考第二期学兵人,并于年冬毕业。年春,军士教导队招考第三期学兵名,直到“九·一八”事变后停办。

(伪满初期时,日本人拍摄的齐齐哈尔黑龙江省陆军军士教导队旧址。)

黑龙江将军府,原址位于齐齐哈尔市中华西路6号,医院东邻,是清代黑龙江将军在卜奎古城的官邸。清康熙三十四年(年)由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兴建。相传乾隆年间,皇帝西巡,将军府作为备用行宫,进行了修缮和扩建,形成3层院落、4栋青砖瓦房的典雅宏敞、功能齐备的建筑群。

(年,被沙俄占领的黑龙江将军府。)

(年,黑龙江将军。)

将军府作为古代黑龙江的第一官邸,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从康熙时的萨布素在卜奎古城开衙建府,到光绪末年寿山将军在府内自尽殉国,历经清代8个王朝,被清庭任命的76位黑龙江将军中,只有少数几位将军不曾在此居住过。庚子之役(年)后,将军府被侵华的沙俄占领达7年之久。清末、民国和日伪时期,将军府曾设置过黑龙江军事、财税、民政等机关。

(伪满时期,设在原齐齐哈尔将军府的龙江税务监督署。)

(网络图片,齐齐哈尔明月岛上仿建的黑龙江将军府。)

9年,为拓宽中华路和卜奎北大街道路,市政府决定把将军府移除。年,将军府在嫩江中的明月岛仿建。仿建的将军府占地6平方米,不仅再现了原有建筑风貌,而且布有将军府历史文化陈列。昔日的将军府,作为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观光景点,进一步传承着历史文明,续写着新的辉煌。

齐齐哈尔义和团,年(光绪二十六年),齐齐哈尔义和团成立。6月间,在张拳师、方拳师的带领下,开始设坛练拳。齐齐哈尔义和团分别组织了壮年坛、少年坛和女子坛(红灯照)。壮年拳坛在今沃尔玛超市西侧,少年拳坛在今清真寺南侧,女子拳坛在今逸夫小学附近。红灯照坛址(建华区东一道街)现在依然存在,虽然十分破败,但是已经被挂上了文物保护建筑的牌子。

(年9月,沙俄军队占领齐齐哈尔城后收缴的义和团武器。图中远处的阁楼为魁星楼,魁星楼下面是文庙,据此分析,堆放这些武器的地方应该是黑龙江将军衙门后院,也就是今天的市第二幼儿园院内。)

义和团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保家卫国的队伍中。他们一面操练,一面宣传,号召群众行动起来,把外国侵略者驱逐出中国。当时的民谣唱道:“一入庚子年,起了义和团,杀了洋教士,赶走了外国船。”7月,沙俄军队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名分兵五路侵入中国东北地区,寿山将军率领军民奋起抗敌。瑷珲城沦陷后,齐齐哈尔义和团在张拳师率领下,赶赴瑷珲城外,配合瑷珲副都统凤翔阻击俄军。先在匡安岭与沙俄展开白刃战,后与清军一起在北大岭大败俄军。俄军增援部队赶到,清军和义和团到底抵不住俄军快枪利炮的进攻,清军和义和团伤亡惨重,副都统凤翔牺牲,张拳师只好带队南撤。

9月俄军逼近齐齐哈尔。此时寿山的军队基本打光了,城内只剩很少的军队与义和团百余人防守,张拳师率领义和团准备与城共存亡。寿山将军曾向朝廷请求救兵,朝廷不仅没有派来一兵一卒,反而让寿山与沙俄议和。眼看城已经守不住了,寿山感到愧对朝廷和百姓,选择了自戕殉国。沙俄要炮轰齐齐哈尔,程德全奉朝廷之命来到城外与沙俄谈判,沙俄拒绝讲和,执意要屠城,程德全扑在沙俄的炮口上说,那就先轰了我吧。沙俄为他的气概折服了,提出可以不炮轰城池,但是要除掉张拳师。一边是全城百姓的性命,一边是舍身报国的张拳师,程德全面临的选择实在是太难了,然而面对凶残的沙俄侵略军,再难程德全也要做出最终的决定。他回到城里,忍痛处决了张拳师,解散了余下的义和团。

注:本文介绍部分摘选自东北网-鹤城晚报《义和团的齐齐哈尔之战》。

黑龙江督军署,位于原齐齐哈尔砖城内东北部、黑龙江将军衙门道北(今齐齐哈尔市卜奎大街与中华路交汇处市博物馆北侧,卜奎大街6号)。该址原为清嘉庆十一年建的齐齐哈尔副都统的私宅,又称为大人府。清朝末年,程德全署理黑龙江巡抚时,在大人府的宅址上开始营建,完成于周树模任黑龙江巡抚之期。先称都督府,后改为督军署。

(九一八事变前的齐齐哈尔黑龙江督军署正门)

(伪满时期的齐齐哈尔黑龙江警备司令部)

(年日本“满州特产协会”访问伪满第三军管区司令部)

督军署是一座典型的清式四合院,其主体为青砖结构,铁皮屋面。主楼两层,其周围三栋一层。整个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个院落。正房、厢房高大宏敞。南墙下为砖砌,上建木柵,正中设大门三楹,中间宽大,两边较小,四个青砖砌成的门柱上部用桥形铁柵连接。中间门额有“黑龙江督军署”六个大字。在大门东西两侧设有二个大门,每门由青砖砌成牌坊状的桥拱形门。东门门额镌刻“纬武”二字,西门镌刻“经文”二字。

(九一八事变前后的齐齐哈尔黑龙江副司令官公署侧门)

(伪满时期的齐齐哈尔第三军管区司令部侧门)

从成书于嘉庆十五年(年)的《黑龙江外纪》两处对将军府的记述可知,当年将军府宅内既有花木,又有假山和园囿,而且还饲养过丹顶鹤。院子中间有一亭子,名曰“寄想园”。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张朝墉在《寄想园雅集图记》中称“黑龙江都督后园有亭翼然,广檐长廊,虚其中而踞其上者,吉林宋铁梅督都额其额且‘寄想’,盖思归不得其请,书之以寄其遐想也”。对园址的构筑以及命名之意,叙述的比较清楚。十二年后他在给朋友的诗中还提到这个寄想园。诗中有“寄想园中客,豪情在昔多”、“名园寄想雪花侵,一卧龙沙岁月泽”。现此楼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凭借这优美的文字去领略他当年的风采了。

(网络图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

黑龙江督军署建成之时,也正是政权更迭频繁之际,军阀拥兵割据,战乱连年,先后有宋小濂、朱庆澜、毕桂芳、鲍贵卿、孙烈臣、吴俊生、万福麟、马占山等在此办公。此处的名称也是不断更改,清末及民国时期为黑龙江督军署、黑龙江副司令官公署,伪满时期为黑龙江警备司令部、第三军管区司令部。解放后曾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驻所。年原黑龙江省、松江省两省合并,黑龙江省政府移驻哈尔滨,督军署旧址不再是黑龙江首府。黑龙江省政府迁走后,督军署原址移交黑龙江省地质四队使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改为地质四队职工住宅。

(如今修缮完毕后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

9年1月10日,黑龙江督军署旧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仍保留的建筑达一万多平方米,现存一幢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和一组“凹”字形的三栋平房,房屋前后二进,恢弘高大,全部为青砖素瓦,是绝无仅有的弥足珍贵的晚清建筑。现由华虹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使用和管理,经过修缮清理后已成为齐齐哈尔博物馆的组成部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lunzx.com/hlyy/2573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