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满足残疾人教育需求,使海伦城乡更多的适龄(7——17周岁)残疾儿童能够享受到专业的特殊教育服务,尽最大努力对我市重度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指导帮助残疾儿童家长做好特殊学生的学习和康复工作,市残联自5月初开始,利用近一个月时间,组织人员携手市特教学校,深入我市城区和部分乡镇进行入户调查走访,摸清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现状底数,了解残疾儿童家庭生活状况及未就学原因,为制定相应措施,配合特教学校老师送教上门夯实基础,从而推动海伦市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市残联领导对这次适龄残疾儿童入学情况调查高度重视,借助开展第27个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把残疾儿童调查纳入活动之中,统筹运作,择时安排,多次与市教委,市特教学校沟通联络,联合调查,送教上门。
按照特教学校统计底数,我们协同市特教学校老师,共同走访了18个乡镇、38个行政村、45个自然屯和市区29户残疾儿童家庭,共对63名适龄残疾儿童进行了入户走访调查,其中调查精神残疾儿童7人、智力残疾儿童15人、肢体、言语、听力、视力残疾儿童41人,此次调查表明,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状况有如下特点:1、重度残疾儿童比重大,影响正常入学。在调查63名适龄残疾儿童中,有重度残疾人59人,占实际调查总数的93%。在这些重度残疾儿童中有7名精神残疾儿童不属于正常施教对象,15名智力残疾儿童中,只有1人为轻度残疾能够接受教育,其他14名智力残疾儿童虽在《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内属于应教对象,但因受其自身身体状况影响,入学接受教育较为困难。
2、特困残疾儿童多,影响正常入学教育。在调查的63名残疾儿童中,农村特困残疾儿童32人,市区残疾儿童4人,共计36人,占调查总数63人的57%,比重较大。特困残疾儿童家庭,特别是重度残疾儿童家长,由于他们为残疾儿童治疗费用较大致使家庭生活陷于困境,有的家庭因生活困难无法正常送子女入校就读。3、未入学残疾儿童居多,比重大。在调查的63名适龄残疾儿童中,只有4名儿童在幼儿园就读,其余均未入学,其中有13名残疾儿童能够进户施教。在调查的同时,市残联对特困儿童进行了生活帮扶,赠送拉夏贝尔服装及大米白面等扶贫物资,并对向荣乡向众村多重残疾儿童迟阳阳捐赠儿童轮椅一台。
二、残疾儿童未入学的原因及对策1、残疾儿童未入学原因一是部分家长对残疾儿童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对特殊教育认识不足,不愿意或不知道将孩子送到特教学校就读,残疾儿童王继超是智力1级,特教老师极力劝说其上学,但家长认为孩子已经有了残疾,没有接受教育的需要,只要能护理好他就可以了,极不配合。二是部分残疾儿童生活不能自理及严重智障自闭等无法上学。在调查中有7名精神残疾儿童不属于施教对象。其他重度残疾人,虽属于施教对象但也存在实际困难。残疾儿童刘薇,今年10岁是一名自闭症残疾,早期加强预防和及时康复可以使她缓解病情接受教育,依法享受教育权利。东风镇智力二级残疾儿童安鑫淼,如果他在儿童时期得到康复训练,就能得到较好的恢复,然而由于受农村生存环境的影响,没有及时得到康复也影响他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三是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导致无法接受正常教育。东林乡东林村范志颖是智力一级残疾儿童,从小失去母亲,父亲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家中无经济来源,只靠微薄的低保维持生活,生活极度困难。小志颖十分希望能够学习,只因为家中付不起每年的元的食宿费用,丧失了入学机会。2采取的救助措施一是对特困残疾儿童实行档案管理,及时建档建卡,实行精准扶贫,与所在村政府民政部门协商沟通,对没有低保的及时为其办理低保,同时作为扶贫重点给予生活上帮扶。二是经常与市特教学校沟通联络,对未入学残疾儿童入户教育情况跟踪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尽最大能力使有就学愿望和适合入学条件的残疾儿童及时进校学习或送教上门服务。三是经常与残疾儿童所在村屯专职委员沟通联络,让专职委员随时掌握残疾儿童家庭状况,通过残联工作群向市残联反馈信息,由市残联派专人深入残疾儿童家庭宣传党的政策,解除残疾儿童家长的顾虑,使残疾儿童及时接受教育。四是加大对残疾适龄儿童的调查力度,通过20个社区专职委员,和农村个村屯专职委员查找失联残疾儿童,准确掌握未入学残疾儿童生活学习状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有需求的残疾儿童接受教育。
海伦市残疾人联合会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