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叶
编校:壳小龟、赵赵
你是否想象过,眼睛不再拥有光明,耳朵不再拥有听觉,嘴巴无从表达。四周黑暗而寂静,听不见,看不见,说不出,连最简单的吃饭,走路,穿衣都成问题。那该如何继续生活下去呢?
相信绝大多数人会抱怨命运的不公,自暴自弃。然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就在这样的生活里熬过了八十七个无声、无光、无语的孤独岁月。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十九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这本书是她的自传体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以伦比的杰作。书中海伦自叙了她在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用顽强的意志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女子学院的学业。
让我们走进这本书吧!感受一下沙利文老师在黑暗世界给予海伦的光明,以及海伦艰难的求学之旅和内心对光明的渴望。
01/
沙利文老师,黑暗里的明灯
海伦十九个月大时,因疾病又聋又哑又盲。突如其来的不幸,让她的性格变得暴躁而怪异。直到6岁那年,沙利文老师的到来,改变了她的整个人生。
第一次见面,沙利文老师送给海伦一个洋娃娃。海伦开心地抚摸它,趁着这份快乐,沙利文老师用手指在她的手心拼写了“Doll”洋娃娃的名字。海伦很快地学会拼写这个名字。
对于看不见、听不见的海伦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沙利文老师让她在玩中学,学中玩。花园间,小河边,田野里到处都是他们学习的身影。
她教会海伦用手触摸清清的河水,学会了水的名字;用鼻子嗅淡淡的花香,学会了花的名字;用脸感受轻柔的风,学会了风的名字;用心感知老师的爱,学会了爱的名字……
慢慢的,海伦感受到世间万物的存在,并且知道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沙利文老师将这些名字,编成简单的话语,动听的故事,优美的诗歌,写在海伦的手心里。这些故事和诗歌如同黑夜里的微光在海伦心里闪烁,点燃了她读书的热情。
沙利文老师知道想要进行大量阅读,仅凭手指的传递是不够的。于是她想尽一切办法教海伦学习肓文,从而使海伦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著,她的内心世界也随之变得丰盈多彩。
求学的种子开始在海伦心里萌芽。沙利文老师从海伦的兴趣出发,一步步的帮助海伦在黑暗里摸索前行,帮她打开知识的大门,踏上求学之旅。
沙利文老师如影随形地陪伴着海伦。课堂上尽她所能地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翻译在海伦的手心里。然而海伦觉得完全用手指交流还是很不方便的,她想学习说话。这对完全没有听觉的海伦来说,是极其艰难的。
但沙利文老师依然毫不犹豫地教海伦用触觉捕捉喉咙的震动,嘴的运动及脸部的表情,不分昼夜的陪海伦模仿和苦练。凭借她的智慧和不懈的坚持和奉献,海伦终于学会了说话。
海伦的每一次进步和每一次自我极限的挑战,都倾注着沙利文老师的心血和关爱。漫漫成长路上,她为海伦披荆斩棘。她是她迷茫时的明灯,无助时的臂膀,烦躁时的镇静剂。
她把帮助海伦作为了她的终身事业。她如焟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海伦前行的路。她不离不弃,陪伴了海伦五十个岁月,直到生命的尽头。
没有沙利老师的指引就没有现在的海伦.凯勒。正如海伦在书中所说:“我并没有被神彻底抛弃,她将沙利文老师送到了我的身边,让她带领我走出漆黑和死寂的世界,我在漆黑的迷途中越陷越深时,是老师用她的爱心和努力将我引入光明的世界。”
02/
海伦.凯勒,身残志坚
海伦在沙利文老师的陪同下,开始就读于赫马森聋人学校。
这是一所重点培养说话和唇读能力的学校。海伦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努力,她的唇读和说话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学会了德语和法语以及历史和地理。
因为看不见、听不着这对海伦的数学学习影响很大。她无法进行复杂的推理,只能靠猜测和想象。因此它的数学学习能力总是停滞不前。
执着的她又转入剑桥青年女子学校继续学习。但数学的学习依然困难重重,她理不清代数的逻辑,完成不了几何图形的推理,无论如何努力她始终难以理解这两门学科。
健全的人永远无法懂得又聋又哑又肓的人,面对学习中的痛苦和挫败,海伦无数次的陷入绝望,脾气也变得烦躁,但她从未想过放弃,而是努力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直到数学老师基师的到来,才给她的数学学习带来了一点启发。正当海伦准备全力以赴攻克难关时,基师先生和沙利文老师对她的教学产生了分歧。这导致海伦不得不退学回家进行短暂的休息。
不管深陷怎样的苦难和迷茫,海伦依旧渴望学习。于是海伦的妈妈请来剑桥大学的老师做她的家庭教师,并在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数学的学习,参加了哈佛大学的入学考试,顺利考入哈佛。
然而大学生活并没有想象的完美,同样面临很多的困难。首先学习所用的教材,很少有肓文版。海伦没有捷径可走,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来理解教材。
其次,经过多次考试的海伦,不知道为什么对大学的考试深感恐惧。每次考前她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但考试时大脑却一片空白,所有的记忆力和辨别力都不翼而飞。
没有人天生坚强,海伦每天都被意想不到的困难缠绕,内心变得极为脆弱。有人劝她不用读完大学,但是她不愿放弃。
她开始学会忍耐,慢慢让自己平静,调整自己对考试的心态。她无数次的尝试又失败,内心一次次的被击跨,又一次次的乐观向前。终于她熬过最深的夜,迎接来了黎明的曙光。她学完了大学所有课程,通过了所有考试,顺利毕业。
海伦大学毕业后,一边为了生计四处演讲,一边致力于慈善事业。她竭尽所能地帮助那些身体残疾的孩子,希望他们拥一技之长,养活自己,帮她们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她在沉寂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活成了一道光照亮了自己,温暖了他人。
张海迪说:“哪怕翅膀被折断,心也要飞翔。”海伦不仅没有飞翔的翅膀,甚至没有飞翔的眼睛和耳朵。但是她的心却飞向了广阔的世界,活出了一个比健康人更精彩的人生!
有这样一句话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身体的残疾,在强者眼里不过是上帝对他的宠爱,不是向命运低头的借口。
澳大利亚著名演说家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用仅有的“小鸡腿”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考上大学,并获得会计与财务规划双学位,创作DVD,出版书籍,他到世界各国演讲。他像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活出了精彩人生。
他在《人生不设限》里说:“如果你抓不住好运气,就自己创造一个。当你被巨大的损失或悲剧击倒时,给自己一段悲伤的时间,然后采取行动,从坏事中创造出好事来。”
海伦和尼克都被命运无情地推向深渊,但他们身残志坚,勇敢地爬出深渊,创造了生活奇迹。生而为人总是会被命运无情的捉弄,除了坚强我们别无选择。
03/
渴望光明,珍惜生命
在书的最后部分,海伦用优美的文字,写出了她著名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说假如上天给我三天光明,然后又让我重回黑暗,她将这样度过:
第一天,她要长久的凝视亲爱的沙利文老师以及所有的亲人和朋友。她要去看看自己的房子,去看看那些给她带来希望和知识的肓文书籍,她要去森林远足,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神奇。
第二天,她首先要去历史博物馆,去领略人类进步的奇观,跳望变化无穷的千年万载。然后她要去首都艺术博物馆,通过神奇的艺术作品,窥探人类心灵的美。晚上她要去戏剧院和电影院去看精彩的表演,欣赏一下演员精湛的演技。
第三天,她要感受普通的人生活。她去看人们生活的房子和纽约街头耸立的摩天大楼。她要游玩这座城市,去商场,去公园,去孩子们的游乐场……
这些字里行间流露着海伦对光明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珍惜。她幻想的三天对我们健全的人来说,唾手可得,但她永远无法实现。
海伦没有时间去悲悯自己,她用每分每秒去丰富生活。她虽然生活在黑暗里,心却光彩明亮。她用独特的方式学习知识,欣赏艺术,游览名胜古迹,感受生活的美好。她幸福地享受家人、老师、朋友以及社会给予的爱,同时也将爱传递给社会。
她希望所有身体健全的人善用眼睛、爱惜身体、珍惜生命,能将明天作为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珍惜。生活总是这样,拥有的不懂珍惜,失去的永远在追悔。
曾经让人痛惜的复旦女教授于娟,在事业巅峰,身患绝症。直到生命的尽头她才知道毫无节制的饮食,没有规律的生活使她年纪轻轻患上癌症。她渴望活着,她丢不下下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无助的老公,但纵有千般不舍,也无法留住生命。
她在《生命日记》里写道,所有都是浮云,活着才是王道。她在生死临界点,才享受到陪伴家人的幸福。在所剩不多的日子里,才懂得生命的意义。
从于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负韶华,不负自己,才是最好的生活。
从海伦凯勒的身上,我们看到生命的无耐。当所有苦难都集于一身时,海伦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迎接生命的挑战,披荆斩棘争取自己生命的意义。
海伦听不见、看不见、说不出竟也能把生活过得光彩夺目。何况我们呢,有什么理由放弃,有什么理由不心向光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