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民文化节牵手上海国际电影节推出“电影中的真善美”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市民主题征文活动,获得了影迷们的广泛
影片里父亲到最后时刻仍然记得对视频连线对面远在大洋彼岸的外孙挥手,这或可理解为是父亲为自己保留的最后一道防线,逐渐消失的世界最边缘处,是模糊的最后温柔。有意思的是这道防线是由全球互联网络技术提供支撑的,仅在咫尺的远方人,某种程度上也是现代社会人际相处的特征之一,而在影片提供的这一无奈渐行渐远的亲缘案例中,显然颇有利用科技与现实反差激发怅然情感的意图。随着父亲的去世,存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不成误会的误会也随风而去,二女儿将书本还回父亲的书房,一本被取错了的辞典,烛照出世人牙牙学语时的最初情景,两个女儿一度与父母疏远,因这漫长的告别反复团圆,如同对家庭的原生时期的执着回归。影片中两次为父亲过生日,一次在患病初期,另一次则将生日帽子戴在了病床上的父亲头上,这一场景极尽荒诞,医院决不可能允许。如同今年另一部日影《葬礼的名人》中众人抬着老同学的尸体走进母校一样,我更愿意将这类场景理解为面向观众的“弥留体验”,也许我们正是在这种不知今夕何夕的错觉里,才可以最近距离接近主人公不易为外人体验到的内心触觉。17因爱穿越作者:李英兰时光飞逝,自年《星际穿越》上映,一晃就是5年的光阴。当年影片上映后掀起的观影热潮和广泛讨论历历在目,片中引用的狄兰·托马斯的诗作《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中与命运抗争的回响犹在耳畔。我当时也是在看了朋友圈里无数的科普文章,临时抱佛脚般地恶补了许多基础天体物理知识之后,才有信心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科幻巨制。众所周知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是IMAX格式的忠实拥趸,而在今年的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得以有机会在寰映激光IMAX影厅再次以最接近导演原始创作意图的方式重温这部佳作实属幸事。此外今年4月,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黑洞照片公之于众,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时隔五年再次观看本片似乎在戏外完成了一次结构的闭环,对影片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很多影迷来说,诺兰是神一般的存在。他打破了当代好莱坞作者电影与粉丝电影的藩篱,让他的影片在商业和艺术间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成为拥有极大受众群体的娱乐产品。他作品类型繁多,似乎从不愿重复自己,而在所有作品中保持不变的则是扎实到滴水不漏的剧本和精巧的叙事结构。在完成漫画改编的《蝙蝠侠》三部曲,将超级英雄类型片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之后,诺兰请来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担任顾问,为《星际穿越》剧本中所涉及的天体物理学理论提供支持。与书本上那些艰深难懂的科学理论不同,导演在专业的物理学基础上,适度发挥想象,结合最先进的视效技术,不仅为我们展现了黄沙漫天的末世地球,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以及壮丽的外星海洋和冰川,更为我们描绘了虫洞、黑洞、高维空间等诸多目前仅限于理论的视觉奇观。除去让人过目不忘的视觉语言,影片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和高潮段落的多时空场景的快速剪辑是保证观众在长达分钟的时间里始终被牢牢吸引的重要因素。本片没有像《记忆碎片》中碎片化拼接,正叙、倒叙同时并行般烧脑;也没有如《盗梦空间》的多层嵌套那样考验观众的智商;更没有《敦刻尔克》海、陆、空三个不同时间维度的线索平行剪辑并最终归一那般炫技。《星际穿越》不惜花费近40分钟的时间塑造父女情深,并在其中埋下了至关重要的伏笔,不但设置了悬疑,更为最后的闭环结构开了个好头。与那些常见的非线性叙事不同,诺兰的剧本有着极其精巧的设计和清楚明晰的逻辑,这使得他的作品有着数学般的精准美。而观众也能体会到被解构的叙事推进所带来的张力和悬念,并在最终理解逻辑、捋顺结构后获得悬念释放和智者快感的双重满足。有别于大部分科幻作品,本片充满了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辨。影片真正吸引观众的一点在于,无论它在探讨多么高深的物理理论,有着多么严肃的科学背景,影片的真正核心依然是亲情与爱。主人公们都经历了爱与责任的痛苦选择:库珀为了人类的命运抛下深爱的子女;艾米莉亚为了更高的几率放弃了对未婚夫的寻找;布兰德博士则不惜以欺骗的方式来开拓人类未来的B计划;就连最不像人却又最接近人类智慧、会开玩笑的机器人塔斯也为保全最后的希望选择了牺牲自我。爱与牺牲是贯穿影片的主题,而在这个主题下,宏大的太空历险成为了故事背景,时刻拨动我们心弦的是那些高尚与自私人性的抗争,是拒绝向宿命妥协的勇气,是时间与爱的循环往复。影片不仅提供了瑰丽的影像给我们视觉上美的震撼,还用贯穿始终的厚重管风琴主题配乐侧面烘托了太空探索先驱们的伟大人格和牺牲精神,更在影片结尾以爱与亲情这个普世价值为人类带来了最后的救赎。影片以父女情深为基础,以太空探索和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推进为主线,以精巧的闭环结构讲述了这个爱与牺牲的感人故事。其中真正带领观众穿越时空的是根治于我们内心深处的骨子里的亲情。而影片结尾,库珀又一次告别,启程出发去寻找爱人的踪迹,带领着观众再一次因爱穿越。18写给电影史的最美情书作者:丁明玮这是《天堂电影院》中令人难忘的一幕——小多多站在观众席,回望神奇的放映窗,蓝色的光芒从狮子口中射出,在特效的加持下,狮子张开大口,发出几声震吼;此时,艾费多正操纵着老式放映机,即使这部电影他已经看过一百遍,即使节假日没有休息,但听到满屋子人又笑又叫,他仍然很开心,仿佛这快乐是他带给观众的……意大利名导托纳多雷用饱蘸感情的镜头影像,讲述了多多与电影放映员艾费多持续一生的情谊,更通过对影史经典的回顾、技术革新的溯源,以及个体经验呈现出的电影院的兴衰,完美诠释了“创生万象,幕后为王”的主题。影片采用主人公回忆的视点,从暴雨之夜,已成为大导演的多多得悉艾费多去世的消息伊始,追忆其童年看电影、放电影,青年谈恋爱、参军,到离开小镇、独自打拼的吉光片羽,最后回归现实,他为了参与终生师友艾费多的葬礼,30年来头一次回到故乡。整个成长历程中,有美好,有遗憾,有失去,也有远方。影片中的天堂电影院历经三个阶段,在时间轴上紧密吻合大时代的背景和情绪。第一阶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意大利西西里,一个贫困闭塞的小镇,电影院是全镇人民枯燥生活之余全部的慰藉。银幕上,约翰?韦恩的《关山飞渡》、维斯康蒂的《大地震动》、马莫利安的《化身博士》等等,一一上演。影院外,一张张手绘海报,构成一个时代的商业底色。观影时,人们时而静默,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瞪大惊恐的双眼。天堂电影院就是大众的“理想国”,他们沉浸在虚拟的万象世界,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艰难,获致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那个躲在帷幕后,露出小脑袋偷看电影的多多,也是一样。他因爸爸战死苏俄沙场,度过了一个缺爱的童年。幸运的是,他在电影院看见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而在阁楼的放映间,他遇到放映员艾费多,后者教会了他“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怎样放电影。第二阶段,艾费多为了满足广场上争相欲睹电影的大众,将放映机投向广场的整栋墙,不慎引发大火,导致天堂电影院圮塌,自己也成了盲人。新的天堂电影院在商人的资助下重建,小多多作为全镇唯一会使用放映机的人,接替了艾费多的工作。此时,电影院是神圣的殿堂,也是世俗的公共生活空间。一位老人在看惊险片时捂着心脏倒下,下一幕,在他坐过的椅子上放着一束纪念鲜花。有个男人因为总是在影院中呼呼大睡,而遭到人们的戏弄,但他仍旧喜欢这里。在影院里,有人收获爱情,有人哺乳小孩,有人将同一部片子看了一遍又一遍,有人能热泪盈眶地背出所有台词。“影院为大家而开”,银幕上是万花筒,银幕前是众生相。第三阶段,时移世迁,在电视机、录像带等新鲜事物的冲击下,电影院乏人问津,只得被迫关闭。为了建造停车场,天堂电影院被夷为平地,扬起的尘土带走昔日的辉煌,象征一个时代的逝去。在外打拼30年的多多故地重游,见证了天堂电影院的落幕。导演的情绪相当复杂,一方面,他怀着温情与敬意,以勾溯影史的方式,致敬伟大的电影先行者;另一方面,在彼时彼刻,他对电影这门艺术的前景感到悲观。但历史证明,电影艺术仍然在不断创新,一代代影人和幕后工作者前赴后继,继续着创生万象的梦想。这是一部极少数为电影幕后工作者立传的影片,成功塑造了艾费多这样一位任劳任怨、勤劳善良、富有远见的放映员形象。他带领多多探索电影的奥秘,还倾囊教授放映机的使用。在电影院的小阁楼间,他告诉多多这不是一个好工作,又闷又热,没有假日,但当他看到观众满足的表情,也会很有成就感。对于多多而言,一开始他感到好奇的是光影的魔力,等到接手放映机后,他逐渐明白电影意味着什么。当全场观众在影片“END”时,鼓起热烈的掌声,这既是献给大银幕上的演员,也是间接献给像放映员这样看似平凡、实则不凡的幕后工作者。影片也隐晦地勾勒出电影技术革新的暗线。从手摇放映机到自动放映机,从易燃胶片到不易着火的胶卷,从黑白片到彩色电影,从商家必争的拷贝到录像带,从好莱坞大片到多多拿起摄录机自制短片,以至于艾费多生发一句颇有深意的感慨——“进步总是来得太迟”。在多多参军回来后,在一个象征意味浓厚的废弃船锚旁,艾费多告诫他,在小镇,会以为事情总是一成不变,但作为青年,一定要出去闯一闯。“你要像小时候热爱放映机一样热爱你的工作,如果不成功,就不要回来了”。送别多多时,艾费多语重心长地寄语“人生与电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天堂电影院和放映员的工作,在家乡自拍影像的实践,成为多多走向国际大导演的起点,艾费多则在过程中扮演着启蒙导师的角色。片末,已去世的艾费多留赠多多一份礼物,也为影史留下最珍贵的回忆。那是一卷电影胶片,他将早年遵照神父要求剪切掉的所有吻戏,重新连缀相接,制作成一部全新的电影。当这部由放映员剪辑的影片在大银幕上播映的时候,多多以及陪着他观看电影的我们,都情难自禁!这是一吻百年的浪漫,是写给电影史的最美情书。19一部电影,一个导演,一个时代作者:孙祺舜这是一部黑白片,这是一部看似好莱坞电影的匈牙利影片。这是一部看似传记,却有着强烈戏剧冲突的故事片。这就是电影《柯蒂斯(卡萨布兰卡之父)》。正如片名,本片讲述了《卡萨布兰卡》(又译:北非谍影)的导演柯蒂斯在拍摄影片《卡萨布兰卡》期间所发生的故事。柯蒂斯是天才,是父亲,是暴君,是风流成性,但他也是犹太人,一个出生在匈牙利的犹太人。在大时代下,来到美国,用自己的努力、暴虐、狂躁与才华创造着他的“美国梦”。只不过在一个大时代中又遇到了另一个大时代,那就是“二战”。他在美国,但他的大部分亲人依旧还在欧洲,他抛妻弃子,只身一人闯荡西部的好莱坞,而原配发妻和女儿则远在东部,数十年来从未音讯。女儿只能通过面试群演才能接近父亲。他痛恨纳粹,也痛恨德国,他会不分青红皂白对德裔演员大发雷霆,甚至全然不顾剧组的进度只为发泄胸中的怒火。他参加过一战,但当下他或许只是一个“逃兵”。他无法面对自己的祖国,他没有任何力量去改变,甚至只是在剧本中增加上几句台词。他身在美国,也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但他骨子里说的还是匈牙利语,他一身都在和“英语”做着抗争。他看似“强大”,但是在更强大的“资本家”与“无形的压力”下,他也只能退让,甚至她的女儿险些被那些“强大”所奸污之时,他只能挥舞着已无力的老拳,却赢不回尊重。上述这些,都是影片中的呈现。这些段落可能源于当事人的回忆,也可能是小道消息、八卦花边,亦有可能是导演与编剧的二次创作,甚至是某种艺术上的“杜撰”。诚然,这些段落未必是历史真实的全貌,但这始终是那个时代某种真实的局部。无论真实的历史是怎样,我们依然能通过那些段落与镜头能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实的导演,一个真实的父亲,他所面对的无助与挣扎,即便他已经是一个“强暴的君主”,但他内心依旧是一个“柔暖的普通人”。我喜欢这部电影所散发的“气质”,有一种复古的“好莱坞”情调,一群来自世界各地,抱着希望、梦想,亦或各自小算盘的芸芸众生在那里遇见、碰撞、争执、撕扯。但那个时代终究还是给了人宽容、自由与希望。当我得知本片竟是一部匈牙利电影之时,我既惊讶又不惊讶。惊讶的是,那么“美式”好莱坞电影的主创竟然是一支匈牙利团队。不惊讶是,当年的“好莱坞”本身不就是英雄不问出处、海纳百川的融合与创造。无论主创团队的究竟是哪个国家,对电影与自由的热爱,这才是那个时代,好莱坞精神的本质。当电影最后一幕,柯蒂斯的《卡萨布兰卡》关键一场,他的女儿看着意味开拍的红灯亮起,她知道父亲最爱的还是他的电影,影片即将孕育,而女儿则已离去.......片尾字幕中柯蒂斯因为《卡萨布兰卡》走上了人生巅峰,也因为《卡萨布兰卡》更多的美国人同情战争中的欧洲,同情那些背井离乡的犹太人。然而,柯蒂斯绝大多数的亲人最终都死在了集中营,而他的女儿也最终没能同父亲和解。就这样,那些人走了,那个时代也落下了。一部电影,一个导演,一个时代......20沿着一条路走作者:李建强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我们有幸观赏了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的系列作品。这位在年凭借《小亚细亚往事》拿下金棕榈评审团大奖、年用《冬眠》拿下金棕榈奖,在土耳其享有盛誉的著名导演,以其个性鲜明的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奠定了其在国际电影界不可替代的位置。其实,就其作品数量而言,锡兰无论如何也是排不进多产行列的。年,执导个人首部剧情短片《茧》(获第4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奖提名);年,执导剧情长片处女作《小城岁月》(获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卡里加里电影奖);年,执导剧情片《五月碧云天》(获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熊奖提名);年,执导剧情片《远方》(获第5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年,自导自演剧情片《适合分手的季节》(获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年,执导剧情片《三只猴子》(获第6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和最佳导演奖);年,执导剧情片《安纳托利亚往事》(获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第25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奖提名);年,执导剧情片《冬眠》(获第6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第27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提名);年。执导新作《野梨树》(入选第71届戛纳电影节设竞赛单元)。如上9部剧情片,外加年执导的纪录片《库斯图里卡:巴尔干坏男孩》,满打满算,他的作品总共只有10部,何以能够蜚声欧亚,并赢得世界级的声誉呢?标识性强。锡兰影片触碰的主题非常多元,大到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性别,小到个人、家庭、恋爱、伦理……而且,几乎每一个议题和触角都被安置在小亚细亚边远的安纳托利亚山区:远离喧嚣的静谧,山地的芜秽荒凉,人心的隔膜,浩瀚的天际,为揭示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内在关系营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氛围。加上影片的节奏从容不迫,镜头细腻唯美,人物栩栩如生,对白饱含哲理,乡土浓馥醇和,雪景美不胜收……这一切构成了锡兰作品的标配,使之成为兼具欧亚文化交汇的一个“这个”。不要说电影创作中常见的“英雄所见略同”,想要刻意模仿都难!持续性长。从年执导个人首部剧情短片《茧》开始,到年凭借《冬眠》获得第6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历经20年,锡兰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通过深沉悠长的镜像展示生命的轨迹,运用充满诗意的叙事和画面表达自己的人生思考。深藏若虚,不动声色。人性的欲念与郁结,人物的沉沦和挣扎,成为他的母题。每过2~3年,锡兰总有一部力作悄然面世,非惊天动地,不显山露水。但是,每一部作品都能引发极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lunzx.com/hlxw/28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