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高密县为国捐银两
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家国天下”的情怀,高密单氏子弟同样也不例外,他们在共赴国难、抵御外辱的历史进程中,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民族大义,展示了一幅幅豪迈激昂的历史画卷。
康熙《高密县志》关于单氏子弟保卫高密县城的记载
高密绅民众志成城抗击清兵,单家负责守卫城门
明崇祯十五年(),皇太极命阿巴泰和图尔格率军十万攻明,此年为农历壬午年,后人称其为“壬午之难”。
清军越过京畿,所到之处明军望风而逃,如入无人之境。清军直入山东,攻破济南、新城、兖州、昌邑、诸城等数十座城池。鲁王朱以派 ,乐陵、阳信、平原、安丘等明藩王皆死。清军攻克新城时,大肆屠杀民众,仅王士祯家族就有48人遇难。
清军进攻潍县时,当时的潍县知县周亮工带领军民历经3个月的奋勇护城,最终逼退了清军,潍县与高密一样成为当时极少数未被清军攻破的县城。在抗击清军的过程中,高密单氏族人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慨。
这年腊月,清军云集高密城下,高密士绅和百姓开始经受起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当时聚集高密的单、张、傅、李等士绅大族,面对国家危难,激于民族大义,毅然决然地走在一起。当时已是举人的单父令首先倡导捐资助饷,高密绅民群起响应。时任高密知县何平拜少年英俊的张文明为守城将军,井然有序地进行职责分工。高密城当时有4座城门,城南永安门由原任太常寺少卿傅钟秀负责守卫,监生单峤为副手。东城广惠门由原任户部郎中单崇负责,西城通德门由单若鲁与举人李裀负责,西南保宁门由单、单父令父子负责。另外,充任将领御敌的单氏族人还有东城游兵把总单岑,北城将领武生单巍等。从县城防卫部署中,我们可以看出单家当时在守卫高密县城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据《高密全城纪》记载,清军首先进攻高密东城,单崇率众击退清兵。清军又攻南城,傅钟秀率众奋战,敌军亦不能取胜。清军继而进攻西城,单若鲁率众用炮击退清军铁甲兵。 ,清军着力进攻北城,原任兵部尚书张福臻与其子张文明负责守卫城西北隅,敌军云集其下,架云梯攻城,清军“引弓数万,矢骤如雨”,登城者7人,张福臻仗剑迎敌,被砖石击中面部犹仗剑击敌,又被飞石击中额角倒地,张文明前来营救,张福臻却说:“我无妨,儿速退敌”,并激励将士杀敌。战斗中张文明两中飞石,两中兵刃,血染战袍,犹酣战不休,在高密士民的顽强抵抗下,清军终于败退而去。
据记载,在保卫高密县城的战斗中,高密守城士民死难者达人,耗银两、谷石、硝磺数万斤,高密乡间百姓惨遭蹂躏,然而城内百姓免遭生灵涂炭,实为不幸中的万幸。后来高密知县何平撰写《高密全城纪》一文,记叙高密士民抗清经过,其惨烈程度虽不及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但高密全城百姓众志成城的抗清精神,直到今天还让人肃然起敬。
单润传慷慨为国捐银
护百姓免遭德军蹂躏
晚清时期,国难接踵,清王朝为维护其统治不断向西方列强屈服,多次割地赔款,地处穷乡僻壤的高密同样未能幸免。
光绪二十五年(),胶济铁路修到高密境内,德国铁路公司沿途低价强买民田、拆毁民房,纵容雇员为非作歹。高密西部、北部一带地势低洼,当地村民担心路堤阻水,危及生命财产,遂群起反对。德国胶澳总督叶世克以保护路务为名派兵至高密,到处枪杀无辜百姓,进驻高密县城,占领书院,并将书院器具书籍焚毁,无理要求清政府赔偿两白银,软弱的清政府只得屈服答应。但数千两白银的筹措却成了当时高密知县面对的一大难题,在这紧要关头,面对国难与屈辱,高密人单润传挺身而出。
单润传,字雨田,秀才出身,议叙六品衔,他是单边郎的后裔,成长于书香世家,家产颇丰。民国《高密县志》记载:他为人慷慨,“急人急,以孝友称”,“见义勇为,以侠义著”。当德军提出赔款白银两之后,高密知县“召集绅董会议,无至者”。单润传出于民族大义,感念乡民遭受困苦,毅然挺身而出,如数捐助白银,高密百姓得以避免更多的蹂躏。
单昭瑾痛除行贿之弊
不顾官府告诫吊孙文
年,高密爆发了由农民孙文领导的声势浩大的抗德阻路斗争,史称“高密之变”。这次规模巨大的抗德斗争,迫使胶济铁路修筑工作停工达一年之久,在山东近代反帝斗争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不幸的是,孙文被清政府残酷杀害。官府严令不准收尸,不准哭吊,以儆乡里。当时的高密老举人单昭瑾不顾官府告诫,毅然前往抚尸恸哭,其大义凛然之举受到时人称颂。
单昭瑾,字季怀,号蕴堂,清末民初高密城里人,同治十二年()癸酉科山东乡试中举人,后考取满洲教习,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福建候补,委办茶税厘金等事务。史料记载,其在任“浮收陋规,剔除无遗,商民颂德”。光绪二十二年()署理武平知县,县民常相互械斗,曾钟两家相互争斗,竞相贿赂,单昭瑾坚却不受,判决卒得公平。当时的武平县举行县试时,学子多以贿赂列前茅,单昭瑾痛除此弊,士气由是振奋。归乡后,主讲高密通德书院,年九十岁无疾而终,门人私谥文肃先生。
年农历六月,孙文在高密县城东门外被杀,官府严令不准收尸,单昭瑾仰慕孙文的急公好义和凛然风骨,不惧杀身之祸,前往抚尸痛哭,并作祭文祭奠。其在《祭孙文文》中称赞孙文:“噫!是不能不为先生惜,更不能不为先生痛,古之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一死而重于泰山者,先生其人也!”
热血洒疆场遗风今犹在近代以来,高密单氏子弟秉承先祖遗风,以壮志豪情与爱国热忱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篇章。从血洒抗日疆场的高禹民(单忠义)到抗美援朝一等功臣单纪友,从中国当代新闻学领军人物王中(单勣)到爱国台胞单亦诚,高密单氏子弟演绎着别样的风采。
高禹民参与创作的《露营之歌》歌词(于天放手稿)
单纪友
高禹民
高禹民辗转艰苦抗战
肉搏中不幸壮烈牺牲
高禹民(—),真名单忠义,曾用名高升山。
年,高禹民为生活所迫,随父母到黑龙江依兰县谋生。年,考入依兰县立中学。
年秋,高禹民由中共依兰县委书记姚新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任中共依兰县委书记。年冬任下江特委书记,领导汤元、依兰、桦川、富锦、绥滨和佳木斯等地的抗日斗争。年6月,在下江地区活动的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抗联)第六军决定陆续撤离下江,西上海伦、嫩江一带开辟游击区。北满省委决定高禹民留下江地区。为加强地方和部队的联系,由高禹民和抗联第六军 师政治部主任徐光海共同领导下江的留守部队。同年10月初,抗联第六军政委李兆麟和北满省委宣传部长冯仲云率部队与高禹民所在的一师会合,组成第3批西征大军,尔后,他们冒着风雪西进,历时一年多,路经爱珲、黑河、逊河等地,到达嫩江地区。
年1月,高禹民参加北满省委第十次常委会议,被选为省委执行委员。2月,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政委冯仲云将所属部队改编成三、六、九、十二4个支队,高禹民调任九支队政委。此后,第九支队和第三支队时合时分,运用游击战术,转战于嫩江平原。9月25日,第三、第九支队合兵攻打克山县城,部队分三路作战,高禹民指挥九支队迅速捣毁西门警察所,击溃伪军,占领伪军团部,缴获许多武器弹药。此次战斗从监狱中放出多名被押人员,其中有多名当即参加了抗日部队。抗联撤出县城后,与追击之敌鏖战两昼夜,转移到德都境内新开辟的游击根据地。不久,高禹民又调任第三支队政委。率部在德都、嫩江一带进行抗日游击战争。10月,高禹民率部攻克霍龙门车站,摧毁敌人六七处军用仓库,缴获百余人的日军守备队全部枪支弹药和马匹。同月,他和队长王明贵率领的第三支队又在阿尔山痛击日军。11月9日,高禹民率三支队尖兵班10余人经阿荣旗入鸡冠山途中,与数十倍于我的敌军遭遇,在同敌人的肉搏战中,不幸壮烈牺牲。
高禹民曾参与抗联歌曲《露营之歌》的创作,年11月他在伊春老白山六军营地写下了悲壮的《露营之歌》第3段歌词:“荒田遍野,白露横天,野火熊熊,敌垒频惊马不前。草枯金风疾,霜沾火不燃。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奋斗啊!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光。”《露营之歌》悲壮激昂,曾激励无数抗联战士冲锋陷阵。
单纪友立一等功牺牲在朝鲜战场
单纪友(—),高密后单家村人。
单纪友出身于一个贫农家庭,年参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参加 。年6月,参加朝鲜鸡雄山反击战,身为副班长的他带领全班打退敌人20次反扑,杀伤敌人20余人,生俘两人。
由于他在战斗中英勇顽强,被授予军功章和一等功臣荣誉称号。年11月4日,在朝鲜五圣山战斗中壮烈牺牲,葬于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抗美援朝时期,有四千多名高密籍青年踊跃走上朝鲜战场,其中有不少单姓子弟。他们在战场上舍身取义,奋勇杀敌,有名高密籍烈士血洒朝鲜疆场,涌现出了单纪友、武在元、王法利等名闻全国的战斗英雄模范。
王中曾执教复旦大学
成为中国新闻界泰斗
在中国当代新闻界,高密学人可谓勇领风骚。曾执教于复旦大学的王中,被誉为影响中国的新闻人之一。
王中(—),原名单勣,笔名丹复、亢夫、张德功。
年,单勣考入青岛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年1月入党,同年3月改名王中,去东北军从事抗日救亡宣传与兵运工作。王中曾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编辑部主任、新华社山东总分社编辑部主任等职。年7月任华东新闻学院教务长,约一年后调入复旦大学。
年,王中撰写《新闻学原理大纲》,就新闻学原理进行了阐述,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新闻学设立了理论框架,开启了我国新闻学系统化、科学化和理论化的里程碑。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年,再次出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年和年,他先后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学分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王中第二次主持复旦新闻系系务期间,创办大型学术刊物《新闻大学》等。年以来,他发表《论新闻》《论传播工具》等论文,推动了新闻学的改革。
单亦诚在台经营军火
遵母遗愿回乡建学校
作家莫言在其小说《红高粱》中,曾多次提到开烧酒锅的单财主家,即是以单亦诚家为原型。单亦诚生人,与莫言同村。
年,单亦诚随国民政府来到台湾,后以海军中士退役,成立单氏公司,经营军火生意。单亦诚在青帮中属“通”字辈,在台湾早年的军中帮会中,地位颇高,人多称他为“单将军”或“单老爷子”。
单亦诚善于社交,年,他代理德国的“AR”厂与台湾海军签署4艘猎雷舰合约,代号为“靖海专案”。因为利润很高,引起许多军火商人的嫉妒。年,台湾海总武获室主任尹清枫遇害,死因不明,有人认为单亦诚与尹清枫命案关连性很高,但单亦诚直到晚年一直坚称不知情。2年,他以年事已高离开台湾养病为由,申请解除“限制出境”,获准后即前往上海定居。年6月17日在上海去世,终年90岁。
上世纪九十年代,单亦诚曾遵母遗愿回乡投资兴建至诚小学。年,当地政府在至诚小学的基础上新建至诚学校。“至诚无息,博厚悠远”,今天的至诚学校,承载的不仅是单亦诚母子的愿望和心声,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 品质和不屈精神。
本期图片由李金科提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