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兰,提起“孙茂山”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人们都不愿直呼其名,而是以“老书记”、“老领导”、“孙老”、“前辈”这些亲切的爱戴赞语来称呼他。探其原委,这是因为他为官清正廉洁、爱民、为民,在人们的心中是一位时代的先锋、学习的楷模,他用自己几十年革命生涯中的闪光点,给后生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树立了共产党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光辉形象,因而被誉为德高望重的“时代老人”。
孙茂山,年8月27日(农历七月十三日)生于呼兰县二八镇王德柱井村的一户农民家庭。其父母都没有读过书,幼时看他聪明伶俐,便决定节衣减食供他上学。年八岁时入本村公办小学读书,初小毕业后,考入东沈家国民优级学校念了一年半,因家庭经济困难,只好辍学回家跟着父亲、兄长在家务农,直至呼兰光复以后。
图片说明心系家乡建设,孙茂山陪同老领导们赴大顶子山水利枢纽工程现场参观调研。
解放战争时期,为人民求解放出生入死
呼兰解放后,年春他参加了革命工作,同年5月当选村农民联合委员会委员,任村民兵队长,在疾风暴雨般的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同年10月20日,参加方台区民兵队长训练,训练结束时,由中共方台区委书记、农会主任耿田(女)介绍到县工委(县委前身)干训班学习。年1月分配到元宝区参加工作队任组长,进行反奸清算运动。同年10月,在杨林吉祥村经徐兴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月,参加县土改工作队的训练及思想站队。同年11月23日,奉命赴长岭区参加东北局、松江省委领导的土改试点工作。年1月,回元宝区任土改工作队队长。同年4月任元宝区组织委员。在伟大的土改运动中得到了锻炼。年3月,被评为县模范干部,授予奖章一枚。同年任元宝区委副书记。
图片说明年4月呼兰县土改总结会议后,参加会议的元宝区土改工作队队长孙茂山(后排站立者)与刘振兴、鲍恩荣、沈玉发于呼兰合影。
新中国建立后,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
新中国建立后,年1月任元宝区区委书记,10月调任长岭区委书记,曾在西八家村培养、树立了党支部书记王有山组织农民成立大型互助组和成立全县第一个初级合作社的先进典型。年3月,调呼兰县供销联合社任副主任、主任。同年10月被松江省委批准为中共呼兰县委委员。年7月,出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全国委员,会议期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陈云、薄一波、邓子恢、林伯渠等同志的接见并合影。年3月,当选为呼兰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曾任大队长率领名呼兰民工赴牡丹江“”工地参加海浪飞机场基础工程建设,被评为先进大队,获锦旗一面。年5月,当选为中共呼兰县委员会书记处书记。参与指挥了呼兰的抗洪抢险工作。年9月,调任绥化行署财贸办公室第一副主任,不久任中共绥化地委五人办公室专职主任。年7月,调任中共松花江地委五人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负责指导全区内部的肃反工作。年7月,调任中共绥化县委书记处书记,主管工业工作。同年11月,支援石油开发,调任肇州县大庆区委书记、区长,参加了大庆开发建设的会战工作,曾受到石油部长余秋里的亲切接见。年5月,随着石油会战重点转移到萨尔图地区,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安达市(地级),同时成立萨尔图区,被调任萨尔图区委常务书记,负责区委日常全面工作。同年,在中共安达市第一次党代会上当选为中共安达市委委员。杏树岗第一口石油井出油后决定成立杏树岗区,被调任杏树岗区委第一书记兼区长。在大庆任职期间,他先后参与创建了三个区,时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条件非常艰苦,他领导农牧业人员战胜各种困难,恢复发展生产,用全力支援大庆油田开发会战,为“铁人”王进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做出了后勤保障。年7月,去省委党校学习。年7月调任中共兰西县委书记处书记。年7月2日,出席中共黑龙江省委二届六次(扩大)会议,受到朱德、董必武、欧阳钦等党和国家领导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在兰西县工作期间,先后参加了兰西县东方红公社、庆安县大罗镇公社、海伦县双禄公社、绥棱县上集镇公社等地的社会主义教育工作。
年11月,调任中共海伦县委书记处书记。“文革”初期曾负责“文革”工作,后被造反派错误地批斗、游街,强行做“检讨”。年海伦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时结合为委员,先后历任生产部副主任、主任,中共海伦县核心小组成员、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年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海伦县革委会决定干部走“五七”道路,由孙茂山带队下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两年多,实际劳动天,被绥化地区革命委员会表彰为“五七”道路先进个人。年5月,调任中共绥棱县委副书记、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年12月,再次选派去省委党校学习。年7月,调任松花江地区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改为地区建委后任党组第一副书记、建委第一副主任。年5月,调任松花江地区物资局党委书记、局长。年7月10日,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物资战线学大庆代表工作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听取了李先念所作的工作报告,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领导同志的接见及合影留念。
年底,已离开故乡二十多年的孙茂山同志调回呼兰,任中共呼兰县委第一副书记、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年7月,再次选派去省委党校学习。年9月,任县委第一副书记、代书记,主持县委全面工作。在主持呼兰工作期间,年春主持制定了《关于落实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年在全县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取消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制度,恢复了乡村政权建制。
在回呼兰工作期间,他为呼兰的经济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年为扭转全县地方工业亏损局面,根据县常委会决定,由他为主率队深入到企业中去调查分析,查找出原因,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扭亏计划,通过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实施的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结束了连续三年亏损的局面。为加快乡镇企业的建设步伐,他率工作组到乡镇企业蹲点调研,总结推广了呼兰大用公社“农工商”三结合、“种养加销”一条龙的经验,得到省、市的认可,年7月省政府在呼兰召开全省大办乡镇企业会议,会上呼兰介绍了大用的经验,省长侯捷做总结报告,号召全省乡镇企业学习推广呼兰的经验。年9月在主持县委工作期间,为争取将哈尔滨第三发电厂落户呼兰,他与原呼兰县委书记、时任煤炭部副部长的李建平联系,使哈三电厂顺利落户呼兰,为呼兰的工农业生产用电、呼兰财政收入等均获得巨大的效益。为争取呼兰乳品厂落户呼兰,他与原呼兰县县长、时任哈尔滨市牧工商公司经理徐兴芳联系,促使乳品厂最终落户呼兰,金星奶粉得以名扬天下,为呼兰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成为地方财政的支柱产业。
在主持工作期间,在政治工作方面他完成了有历史意义的五件大事。其一是建呼兰老干部活动中心。年他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落实党中央对离休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负责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修建工作,经广泛集资,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援下建成了老干部活动中心。其二,公开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为落实党中央的部署,他认真贯彻执行“三公开”的指示,选拔出75名后备干部,受到省委的肯定,在年12月召开的省委扩大会议上,他代表呼兰县委做了“三公开”选拔优秀青年干部试点工作的做法与经验的介绍,受到与会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其三,安置返城知识青年。为落实党中央关于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的部署,他多次召开会议,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进行调查摸底,由各部门办青年厂、店,共安置返城青年名。其四,领导编史修志工作。在他担任呼兰县志编纂委员会主任期间,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组织编写人员整理了清代《呼兰府志》和新编《呼兰县志》的大部分篇章的编写工作。其五,领导史志界为萧红身世正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术界刮起女作家萧红是张家“养女”之说,为考证萧女到底是“生女”还是“养女”问题,他主持史志人员开会研讨,决定进行全面地调查考证,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调查取证,根据调查得来的材料,确定萧红是张家“生女”,否定了“养女”之说,并在年6月呼兰师专学校召开的“萧红学术研讨会”上,支持县志办人员在会上作《关于萧红身世问题》的发言,从而结束了萧红的“生女”与“养女”之争,并将萧红正名后的资料编写成“萧红传”入编《呼兰县志》。
图片说明年7月,呼兰县抗洪抢险指挥部南线指挥孙茂山,在工地向民工们布置抢险“任万良险工要段”夺取抗洪胜利。
图片说明年9月,孙茂山(左)陪同副省长王连峥到杨林乡视察雹灾。
图片说明年7月10日,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物资战线学大庆代表工作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领导同志的接见及合影留念(邓小平身后站立者为孙茂山)。
图片说明年6月11日,在萧红诞辰75周年之际,萧红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孙茂山为故居开放剪彩。
离休后寻找第二个春天,老有所乐所为
年12月,根据党中央关于干部年轻化的要求,孙茂山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任县委顾问。年5月,经哈尔滨市委批准离休后为省副局级。
离退以后,孙茂山依然离职不离“岗”,他用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思想情操,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工作,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首先为经济发展继续奔走谋划。年他多次去北京找老战友、老领导、家乡人,促成国家计划委员会所属华能公司与呼兰县联办呼兰塑料厂,年建成投产,建厂五年获利税万元。他还通过关系,为呼兰酒厂引进谷酒生产技术,项目投产4年获利多万元,为呼兰酒厂摆脱了困境,增加了效益。
其次是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积极建言献策。离休后,孙茂山每年都参加县、区全会及人代会、政协会议,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继续谋心尽力。年他与人合撰的《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和《呼兰农村和农民生活十大变化》两篇报告,受到县委主要领导的重视并转发。其中《呼兰农村和农民生活十大变化》一文还收入续修的《呼兰县志》和《呼兰文史资料》第四辑。
呼兰西岗公园是呼兰的风光名胜景区和群众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年、年、年呼兰县政府曾三次规划将公园改为体育场。每一次孙茂山都及时向县领导书面反映情况,阻止了将公园改建体育场的规划。尤其是年的建议,促使县委书记张松岭、县长姜继志作出重建西岗公园的历史性决策,使今日的公园越建越好,深受人民群众的盛赞。在西岗公园建园80周年之际,他创作一首古风《西岗公园续记》,被用大理石雕刻在花窖的墙壁上。
为恢复萧红故居全貌,他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智慧,当年重建萧红故居时他是带头捐款的第一人。年他同当年主管修建萧红故居的县老领导及离退休的县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十九人联名提写了《关于尽快恢复萧红故居原貌的建议》的议案,得到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视,将恢复萧红故居全貌纳入议事日程,底萧红故居全貌恢复工作全面竣工,年扩建了萧红故居广场,使萧红故居成为呼兰的一处城市亮点、旅游胜地。
再次是找到人生的第二个春天,留下了闪光的成果,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灿烂人生。从他主编、自撰的七部书籍中,我们便可看到他的崇高革命精神和内心世界。
离休后,孙茂山寻找到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坚持“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安慰”的方针,去探索、专研自己喜爱的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他是新编《呼兰县志》、续修《呼兰县志》和《中共呼兰组织史资料》顾问、《政协呼兰文史资料》编审、呼兰河萧红研究会名誉会长、呼兰诗词协会名誉主席、呼兰楹联家学会顾问,并在这些领域中均作出了卓越的成就。年12,由他主编出版了呼兰历史上首部古诗词专集《萧乡诗词》第一集,收入诗词首,其中有他创作的诗词22首。年5月,由他主编出版了《呼兰史实考证录》,全书20万字,收入他的史实考证、订误文章20篇。尤其是他千里探源呼兰河的精神深受各界的称赞。年12月,他主编出版了《萧红身世考》,全书35万字,收入他的研究文章5篇。年12月,他撰写出版了纪实性自传文学《风雨人生》,全书32.2万字,是他革命人生的真实记录。年5月,他主编出版了萧红研究专集《论萧红》,全书18.6万字,收入他的研究文章4篇。年7月,出版了他的诗联专集《孙茂山诗联选》,收入他的诗一百多首、联四十多副。年7月,由他主编出版了纪实文学专集《新呼兰河传》,全书25万字,是一部记录呼兰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综合性文学专集,出版此书时,正是他87岁的生日,使他了却了20多年的一桩心愿,让人敬佩不已。年12月,由他担任名誉主编的《新呼兰河传·珍藏版》出版发行,全书50万字,收入多人、多篇纪实文章,是反映呼兰当代历史的集成之作。此时他已年近90岁高龄,我们不能不被他赤诚的桑梓情怀所感动。
除此之外,他还在政协《呼兰文史资料》二、三、四集、《呼兰剿匪纪实》、《哈尔滨史志》、《哈尔滨市文史资料》27辑、哈尔滨市社科院《东北史研究动态》上发表《呼兰地名的由来》、《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等史志文章20余篇,诗词楹联作品还被收入《怀念你—萧红》、《萧乡诗词》、《呼兰楹联》、《呼兰报》、《黑龙江联坛》、《黑龙江当代楹联作品集》一、二集、新编《呼兰县志》、续编《呼兰县志》等书。他的成果还多次被媒体所报道,《萧红身世考》问世后,《哈尔滨日报》地方新闻版曾作了全面报道。
离休后的孙茂山还担任哈尔滨市老干部协会理事,由于他业绩突出,两次被市委老干部局评为“五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多次被市、县(区)评为优秀老干部光荣称号。年6月,被哈尔滨市委、市老干部局命名为离退休干部党员标兵,哈尔滨电视台对他作了专题采访,并在电视频道转播。在年12月4日召开的黑龙江省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他被评为省的先进个人,成为老有所为的楷模、时代的先锋人物。
晚年的孙茂山老人,多种病魔缠身,但他仍然十分乐观向上,还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呼兰经济社会发展的谋划献策之上,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余热继续发光,用自己赤诚的革命情怀、不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意志、忘我的革命干劲,去实践着自己始终如一的人生诺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
图片说明年9月6日,首届萧红文化节上,孙茂山与萧乡诗社诗友合影。
图片说明年3月6日,孙茂山出席呼兰县第十三次党代会。
图片说明年4月30日,孙茂山出席呼兰区一届一次人代会,参加政府报告讨论活动。
图片说明年11月2日,孙茂山出席呼兰河萧红研究会第二届会员大会。
图片说明年11月10日,哈尔滨日报以《萧乡身世考》出版为背景,以“萧红身世谜团全部解开”为主题进行专版报道。
图片说明孙茂山著《萧红身世考》《论萧红》
图片说明年,呼兰区政协文史资料编审会顾问团合影。
图片说明年5月16日,孙茂山出席“重走萧红路”出征仪式。
图片说明年5月25日,孙茂山出席呼兰区文联组织的萧红文学研究会。
图片说明年6月12日,孙茂山著《论萧红》出版发行仪式。
传播萧红文化弘扬呼兰精神
文稿:丁锋
策划:白执君
呼兰河萧红研究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