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冬:尘土味的悲悯,史诗气质,下沉的英雄(上)—评海伦纳小说
作者简介:
鄢冬,男,中共党员,现任职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教研室,内蒙古作协文学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曾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就读,并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年—年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做访问学者,师从李建军教授。至今为本硕学生开设课程《文学概论》《文本解读与理论范式》(研)《基础写作》《新诗研究》《戏剧创作》。曾担任内蒙古党委宣传部主办,内蒙古大学承办的第八期、第九期文学创作研修班班主任。
年10月,出版《中国女作家名篇选读》(第二编著),负责全书编排及对三十篇作品的评点(共36篇)。年5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参编著作《20世纪中国散文经典选读》。年8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个人专著《现代汉语诗歌的空间意义》。
海伦纳专注小说创作数十年,为文坛贡献了四部长篇小说《遥远的腾格里》《金雕拓跋珪》《蔚蓝的科尔沁》《青色蒙古》。他题材涉猎颇广,在保持鲜明创作个性中依然兼容并蓄。《金雕拓跋珪》写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遥远的腾格里》写大喇嘛桑布道尔吉的生命履历。《蔚蓝的科尔沁》写科尔沁地区的战斗英雄呼和少布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光荣与苦难。
《青色蒙古》写清初马头琴世家孟克巴图、纳钦的悲欢离合。自然,如果更细致分类,《遥远的腾格里》和《青色蒙古》专注于讲述草原之上的故事,《蔚蓝的科尔沁》和《金雕拓跋珪》更倾向于描摹金戈铁马的嘶鸣。
一部长篇小说,应该具备描写人性深度、题材广度、文化纯度和历史厚度的能力。如果谈小说的人性深度,《遥远的腾格里》当为魁首,它触摸的是在现实的围困下,人性发生的异变。如果谈小说的题材广度《蔚蓝的科尔沁》更为突出,它所讲述的战争不是平面的,而是横跨草原。如果谈小说的文化纯度,《青色蒙古》毋庸置疑,它所展示生活细节的紧致程度,人物命运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托生于他们所生存的草原文化。如果谈小说的历史厚度,《金雕拓跋珪》是一部被忽略的作品,史书中的文字何其凝重,但海伦纳的书写让历史不再呆板,而是游走于严肃和灵性之间。
一部长篇小说,不能摆脱修辞、人物和叙事的打扰。综合看来,《青色蒙古》语言优美、人物形象丰满、叙事比较完整,但其余的三部作品也各有优长:《蔚蓝的科尔沁》情节紧凑,悬念迭起,是“讲故事”的佳作。作为战争小说,读起来没有说教、宣泄的意味,更不执著于描写暴力,而是老老实实从性格、情感方面刻画人物,实属不易。《遥远的腾格里》写桑布道尔吉这一形象,不仅写透了他的神性,更是写尽了他人性中的弱点,让人掩卷沉思,难以忘记。文字中流淌着一股诗性的哀伤和浪漫,与《青色蒙古》中的精神一脉相传。《金雕拓跋珪》尽管书写文字不算精致,但作者跳入跳出的想象力与思考历史的能力,还是让人击节叫好。
海伦纳小说创作覆盖面广,并能进行多题材、多角度、多风格的书写,证明他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海伦纳的小说创作博而精,杂而不乱,正在形成海伦纳独特的写作范型。更为重要的是,海伦纳的小说有三类优势,深得我心。
其一是尘土味的悲悯。悲悯,是一切伟大艺术家应特有的伟大情怀。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中,有那么多悲悯的作品,深厚的情感超越了阶级、种族,超越了国家、地区,这些作品的背后站立着一位向芸芸众生深情凝望、眼中噙泪的作家。但是,悲悯并不能被“使用”,它应该是秉性中的“获得”,如果不较为合理的对待悲悯,它又很容易演变成一种秀:很多作家总是把感知系统导向异常敏感或异常麻木的极端。敏感则容易演变为异常的警觉,作品难以冷静,从而悲悯中也充满了嘲讽以及酸涩的口味甚至报复性的快感。麻木则让悲悯的背后丧失了血肉相连的人性力量。如何悲悯,不以道德优越的角度,不给读者留下距离感,这是个技术活。
尘土味,是海伦纳身上既普通而又可贵的品性。海伦纳出生于半农半牧的农村,这样特殊的环境孕育着作家一颗知冷暖,懂生活的灵性之心。也给了他驾驭丰富题材的生活动力。海伦纳是专业的金融从业者、业余的作家,然而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业余”,他几乎把生活工作中被压抑的激情和浪漫都融化在作品中。
尘土味,也意味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和精神应该是接地气的,带有青草的香味,而不是虚假的华丽,或是伪装的崇高,或是漂浮在半空中文字的独舞,更拒绝色厉内荏的道义绑架。尘土味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粗粝,他应该是传递生活真实之后的另一种朴素,应该是朴素之中的另一种厚重,以及厚重中间传递出的“浑然天成”的精致。得之并不简单,它需要不断从生活中获取真相,然后将它们用文字投影在艺术的展板上。海伦纳的基层经验很丰富,他对农牧区很熟悉,但即便如此,我也相信他为了写好这些小说,一定是做了非常多精心的工作。
白癜风学术高峰论坛白癜风痒是不是快好啦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