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路遥
01
世界读书日,朋友圈突然多了不少爱读书的人。
但其实,真正爱读书的人,从不过世界读书日,因为他们不可一日无书。
读书这事儿可不是装出来的,不读书装读书,早晚人设崩塌。流行语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曾国藩在家书里亦如是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就连玛丽莲·梦露都说:“只有花瓶不读书。”
很多人只知道梦露是性感尤物,却不知道她拥有多本书,她热爱乔伊斯、惠特曼和塞缪尔·贝克特,她也许是世上留下最多读书照片的女人。
读书中的梦露
梦露最著名的几张照片里,是她正在翻着《尤利西斯》,据说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会带着乔伊斯的书,并在日记里毫无保留地抒发自己对这位作家的热爱之情。
年,梦露照片中捧着的那本《尤利西斯》,在佳士得拍出了美元。
知乎上有个热门提问:什么样的女人才算得上优雅?
奥黛丽·赫本无疑是最好的答案。赫本的优雅,是内心的丰盈,也是舒服的谈吐,她喜欢读书,精通多种语言,在艺术和文学上都颇有修养。
赫本演电影《龙凤配》时读原著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专门写过一本《读书人》来教人读书。大江健三郎自诩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花一生时间来阅读的人。而他人生阅读的起点,便是9岁时读的鲁迅作品。获奖后,大江健三郎来中国做了三场演讲,主题全是关于鲁迅文学。
金纲在《鲁迅读过的书》提到,鲁迅一生阅读过种书籍,通过读书,中国的鲁迅与希腊、英美、德国、日本、苏联、东欧的文明神交,影响全世界。
大江健三郎试图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告诉读者,不读书,那些牛逼的见识、思维的乐趣、精神愉悦的高潮体验,通通与你无关。
02
白岩松说:“我非常感谢阅读,因为阅读在我18岁那一年为我的生命种下了那么多可以生根开花的种子,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更重要的是,让我的今天不是我18岁所厌倦和讨厌的那一个,我觉得这太重要了。”
白岩松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每个月至少读三本书,没商量。可令他感到沮丧的是,时下大学生不读书的状况已经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相当多大学老师不读书了。
“老师不读书,怎么让学生读书?”
白岩松在高校每年带11个研究生,他觉得这应该算是中国新闻领域不错的学生了,可他仍然觉得他们不读书。他跟学生感慨,又不好直说,就含蓄地说了一句:“我怎么觉得你们是高中毕业直接上的研究生呢?”他这句话的意思,是奇怪怎么大学里该有的阅读量居然都没有,“这太可怕了。”
《白说》,白岩松
作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主持界深刻、睿智、风格自成一派的白岩松,要求他的学生一个月读三本书。学生认为他太苛刻了,但他后来发现,自己太多宽松了。
他去英国,发现英国的文科生每学期都有阅读周,老师给学生开书目,学生自己找地方读书,一周后参加阅读考试;他去美国,发现哈佛大学的研究生,一年至少要读本书以上。
他说,没有阅读量,就不可能有成长。
03
和白岩松一样,在语言这门艺术中,汪涵无疑亦是佼佼者。
汪涵二十年的主持生涯,说起他的临场应变能力,最知名的一次大概是年《我是歌手》的直播事故:决赛现场,孙楠不按常理出牌,突然宣布退赛。
作为现场主持人的汪涵,随机应变,含蓄批评,力挽狂澜,教科书式的救场发挥,成功化解了一场危机公关,赢得满堂喝彩。
观众看汪涵在台上娓娓而谈是一种享受,但很少人注意到,他的每一次精彩主持,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他的幽默和智慧,得益于他博闻强识、博览群书。
汪涵小时候体弱多病,父母让他休学在家调养。他无事可做,便看了大量书籍,并养成了终身爱读书的好习惯。他后来成了工作狂,但无论多忙碌,他说,“每天早上,从九点半到十二点,都是我的读书时间。”
非科班出身的汪涵在多种场合说过,自己走到今天,主要来自书籍的赐予。他主持电视节目,自己却不看电视,而是把时间都放在了读书上,因为“读书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文字经得起琢磨,它带来的是一种幸福。”
由于藏书太多,太多朋友借阅,汪涵索性开了个书店,叫培荣书屋。
他的书店更像是图书馆,书都是他亲自买的,仅供阅读,概不出售。他希望他的书屋承担文化沙龙的作用,让更多人参与到读书交流中。他本人更是极力推崇阅读文化,作为某手机阅读应用的代言人,他忠告年轻人,不要离开学校就放弃读书的习惯。
04
就在孙楠宣布退赛、汪涵镇定救场的时候,李健在休息室里读着:
“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异乡人》
决赛那天,李健带了一本加缪的《异乡人》,把精力放在读书上来缓解紧张。
在“音乐诗人”李健看来,读书的意义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李健说,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写得特别好,他是个生活艺术家,经常看这类东西会很有启发。
“相声人在段子里唱歌,音乐诗人在歌声中说书”,“段子手”李健的谈吐溢满墨香,透着一股不做作的书卷气。
“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读什么书就有什么气场。
《朗读者》和《中国诗词大会》上的董卿,“金句”迭出,中国古诗词和外国文学信手拈来,成了网友们口中的“真女神”。
董卿不但有丰富的诗词量,言语中也总带着人文关怀的暖意,讲话中字里行间透出的是情,是理,是德。
当媒体和网民都“神化”董卿时,她却说,这是二十年阅读的积淀。
外卖小哥雷海为《中国诗词大会》夺冠,董卿激动得不停鼓掌。
雷海为的父亲从小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涵养的人,把山川湖海藏于心中”。中专毕业后,雷海为外出打工,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抓住一切休闲的间隙学习诗词,没钱买书,就跑到书店把诗背下来,回到家中再默写。
董卿称赞雷海为:“在如此辛劳奔波也并不富裕的日子里,还能够有这样一颗爱诗的心,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05
蒋方舟说,只有看书的时候,生命的体验才会变得逐渐丰富。
7岁写作、9岁出书,从小被打上“神童”“天才少年”的蒋方舟,最初的阅读记忆是,小学放学早,回家前她会到妈妈的学校,在图书馆边看书边等妈妈。她一天看一本,坐在回家的单车后座上也在看,妈妈担心她弄坏眼睛,一边骑车一边问“是不是在看书”,她假装答“没有没有没有”。
蒋方舟七八岁已经在看三毛的作品和日本轻小说;十岁出头,她就开始看马尔克斯,看米兰·昆德拉以及尼采。即便这个年龄的她没完全看懂,但这些作品的思想和句式还是对她产生了极大影响。
为了记住读过的好句子,蒋方舟从大学起不断摘录。平时读到有意思的内容,她会先用手机拍下来,等到晚上回家再打开电脑誊抄整理。她习惯在摘录里记上原句和阅读感受和联想,每天如此。
那些牛逼闪闪的“天才”作家,其实背后都有一段漫长而寂寞的读书之旅。
高一退学的韩寒,在阅读里建立了自己的思维体系;只念过小学的沈从文,14岁就投身行伍,他说自己成才的秘诀就是勤读书;失明又失聪的海伦·凯勒,因为学会了阅读,打开了人生的一扇光明之门。
杨绛先生只用一句话,就说清了现代年轻人的困惑关键所在:“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06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诗意的年代。当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随处可见盘地读书的人们,各地不多的图书馆,常年洛阳纸贵。
作家查建英说,在八十年代,人们像对待初恋情人一样痴迷地追求知识、追求创作,把阅读、探索和思索作为生活中最大的愉悦,并且感到幸福,很浪漫也很诗意。
八十年代在天安门广场上阅读的人们
伴随着那个年代成长的一批知识分子,也是当下最有“文气”的一批人。
前段时间,高晓松在杭州开的“晓书馆”刷屏朋友圈。有人说,所谓的人生赢家,就是像高晓松这种“把做过的梦都实现一遍的人”。
出身书香世家的高晓松,少年时的饱读诗书给了他比常人更容易实现梦想的条件。“矮大紧”的他,在《晓说》里给人呈现的却是一个滔滔不绝、通晓各地风土人情和上下千年历史的才子。
高晓松成长的年代没有手机,没有微博和电视,也没有其他娱乐方式,收音机播的是《岳飞传》,大家都是读书长大的。他家里有很多书,就连走廊也摆满了书。那时候还有没有搜索引擎,他看书就得把笔记记在卡片上,这句话在哪本书第几页,等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