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川人心目中,朱福隆是一位传奇式人物,关于他的民间传说甚多。相传一次大战获胜后,朝廷大加犒赏,他不会喝酒,同僚罚他吃肉,吃多了拉肚子,半夜举着火把上厕所,忽见远处黑压压的“蛮兵”朝军营袭来,哨兵们一个个醉酒酣睡,毫无知觉。朱福隆急中生智,用火把将一排填满的大炮点着,顿时炮声震天,偷袭的敌军丢下许多尸体逃走。人们惊醒,土司拿他问罪,以为是酒醉失态之举,经查看,知这次胜利是他的功劳,以功升官,后屡屡提拔,但因他目不识丁,无力久居高位,战争平息便挂印还乡。
朱福隆初回故里,很有一些钱财,沾亲带故的纷纷趋炎附势。朱福隆生性耿直豪爽,视钱财如粪土,有求必应,来者不拒。未过多久,便一文不剩,家计无方,只好重操旧业——卖块块柴为生,每日上山砍柴,挑到县城换米度日。一次数日大雨,无柴换米,夫人催他找米下锅,他说:“鼎罐里头煮着的,你快吃吧”。夫人揭开一看,滚开的水里煮着他为官时的玉带顶子,朱福隆说:“这些功名本可以当饭吃的,你却不让我出山。”夫人一笑了之,她赞成丈夫隐居山野,耕樵生活,虽然贫寒,却比官场清静。
朱福隆常常把顶子带在身上作护身符。一次进城卖柴,恰逢道台蔡大人路过,旗锣轿伞,好不威风,两旁百姓急避不迭,朱福隆很是气愤,故意把柴担子拦在街中,鸣锣开道者气势汹汹地责骂朱福隆,朱福隆轻蔑地说:“你家老爷的顶子还没得烟杆脑壳大,凶个么子?”蔡道台挑起轿帘一看,卖柴人手里拿着从一品的顶戴,慌忙下轿叩拜。 就这样,朱福隆居于僻野,樵猎为生,一直到病死故里,未走出山,死后葬东城土桥。牟茂牟茂(--),祖籍南京上元县五枫村,原籍湖北荆州公安,曾任元末柳州城(今湖北恩施)州卫宣慰史,明初追诰为荣禄大夫,正一品衔。 元至正二年()牟茂从荆州下百里赤安反马乡,过荆州虎渡口,经恩施柳州城,越石板岭,到利川都亭里李子坳高穴口、大木杠等地谋生,草创家业。
牟茂身材魁梧,武艺高强,秉性质朴,天资聪颖,品行高尚,常常为人打抱不平。有一次,为李子坳附近的向家坝向氏打败了田土司派来的数十个家丁,夺回了被抢的向氏闺女,声震当时的清江县都亭里,后被向氏招为女婿。婚后,他择居凉雾四孔洞(即今水莲洞附近)。至正十一年(),清江县与石柱县接界的剑南(后改为建南)、临溪、枫木、黄水一带发生苗民造反,夔州府派施州卫镇边万户总管剿抚,因剿抚不力,便改派时任忠孝军民安抚司都亭里里役的牟茂带人剿抚。牟茂连连立功,被授予柳州城宣慰使之职。至正十七年(),明玉珍据蜀,占施州,招降牟茂后又委其为剑南长官,仍管辖剑南,临溪、黄水、枫木、石柱一带土民。后因土、苗矛盾加深,战乱连年不断,牟茂复为援边宣慰使,驻守石官峒。明洪武四年(),明玉珍归顺明朝,随明玉珍归顺的牟茂,被明皇帝追封为荣禄大夫。对这次追封利川牟氏十分看重。明朝初年,牟氏字派有“茂仲季风、华都德景,永正文海,世大登承”16字,派序中“茂”排第一,以示后代对其尊崇。清乾隆初年,利川南坪牟氏祠堂有对联曰:“姓字于今标北楚,声名自昔著南京”。
牟茂生有仲泰、继兴、继旺、高凤、九凤、翔凤、碧凤、义凤九人,嫡系孙有昌炽等,可谓家兴丁旺。
牟茂生有仲泰、继兴、继旺、高凤、九凤、翔凤、碧凤、义凤九人,嫡系孙有昌炽等,可谓家兴丁旺。 清乾隆三十四年(),牟氏在利川东城大木杠,重建牟茂陵墓,墓前竖有74块石碑,主碑文是四川忠州举人顺庆府训导牟学孔撰写。其中有64块石碑上刻有牟茂明清时代后裔66名将军的名字和职务。利川东城大木杠牟家坟陵,实际是一个巨大的将军石林。 牟茂的后裔约以利川、万州为中心,遍及全国和海外。从明朝以来,牟氏后人中就有将军多人。他的十一世山西平阳镇都督牟龙、二世有山东平阳镇将军牟世琼、十三世有浙江提督定海镇将军牟大宾、十四世有钦奉明威将军牟登巍……国民党94军军长牟亭芳、台湾海军中将牟秉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共中央军委师级秘书牟一奎、广州军区联勤部副部长牟方本少将、重庆市警备区副军级副司令牟大朋等,都是利川牟茂后裔。江海江海(?~?),利川建南中部营化香台人,利川清末著名石刻工艺雕刻大师。
江海祖先世代属建南长官司的土民。江海是清末年间闻名川鄂边的土家族著名石匠。江海出身贫寒,但自幼勤奋好学,建南一带的岩石多为青砂石,质地细软,韧而不脆,十分便于工艺雕刻,江海刻苦钻研,学得一手石雕的好手艺。 当他手艺学成后,就背起石匠篓子出门闯江湖,有一年来到重庆府,一户大绅士正在兴建庄院,请来远近两百多名好手艺的石匠,真是高手如云。江海请求老板留下给碗饭吃,掌墨师傅见他衣衫褴褛,几颗鐕子又短又锈,心想这样的末流师傅难派活路,但又同情同行中人,于是叫上山开石山,这是最笨重的活路,江海不声不响地在山上打石山半年。掌墨师傅上山一看,大吃一惊,见他打的一个13桥的石算盘,石珠竟能上下拨动。掌墨师傅连声称“怠慢”,要把石算盘装在朝门口的旁边,并请江海再雕一个配在朝门口的另一边。从此老板刮目相看,众工友推他坐上席。后来江海又用大半年时间雕成一个鸟笼,配在朝门的另一边,笼里站着一只画眉,一遇风吹,画眉便发出叫声,精美绝伦。江海艺惊四方,名闻川鄂边地区。
江海一生完成的石雕艺术甚多,在利川境内流传下来的有两件。一是建南归源寺石牌楼,工艺精湛,一侧石柱上雕有一个活灵活现的石海螺,用嘴一吹,呜呜长鸣,行人常吹取乐。直至年在此成立石油勘探指挥部,石牌楼才被拆毁。另一件是沙溪黄泥塘两座石墓碑,立于光绪三十年()九月初一,男墓主人陈启夙,女墓主人吴氏,夫妇两墓紧邻,墓碑都是江海雕刻。碑高约4米,墓有两进,前面大碑上首为各种人物图案、花卉书简等,下首外面刻着称谓,内面刻着墓主人生平,二进碑上也续刻着墓主生平事迹,两碑铭文分别采用楷、隶、篆、草、飞白、行书等字体。全碑气势雄伟,文字精雕细刻,图案美妙绝伦。吴氏墓碑铭文末尾刻有“工匠江海”。至今保存比较完好,已被列入全市重点文物保护之一。这是一代石刻艺术大师江海留给后世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据查,柏杨坝大水井建筑群落的掌墨师就是江海。 江海的儿子江笛继承父亲的手艺,也成为一代石刻大师。其孙辈现居建南太平镇等地。李祖盛李祖盛(?~?),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大水井人,为李廷龙三子,曾做过贵州省两县知县。 前清时期秀才后补过廪,成为廪生。补廪时恰逢四川总督到奉节巡查要案,读到他的考卷时大加赞赏,便被录用为四川总督府缮写员。两个月后,又遇到嘉庆皇帝破格推荐干员下御诏,四川总督即应诏推荐三人,李祖盛就是其中之一,旋即赴京“引见”,签分到西南某县做知县,在任二任,后人称之为“三老爷”,李祖盛心地善良,为人正直,恪守严训,处世和平。在任期间从不脱离劳动人本色,一到任,即用半月时间,就将衙门后围墙内的荒地,全部挖出来种上庄稼,取销县衙专用小厨房,与妻子在衙内自己做饭吃。与县内的秀才、举人、乡绅们交上朋友后,立一条规矩:“谢绝一切宴请”。每逢年底,就用自己种的粮食、蔬菜和喂养的肥猪,抄办十多席,宴请全衙上下,统一赴宴,以告慰全体人员一年的辛劳之情。
他勤于政事,清正廉洁,一付地地道道地老实农民,官轿放在轿房里沾满灰尘,很少用过,马圈不是用来喂马的,仅当作堆柴火的房屋用。下乡巡查,总是一身布衣,一双草鞋,起早贪黑,独来独往。后调任贵州做一穷县的知县,办事十分认真,衙门天天开门,白日昼夜均可接案审理,遇事随时可以击鼓升堂问案,因治理有方,社会秩序安定,当地一位资深年高的秀才子,组织数千人,针刺中指,滴血请人代写签名,用白大绸布制作一份“万民泣血书”,送到贵州省巡抚衙门,以是颂扬“治县有方”的有功之臣李祖盛。后被调到贵州省一繁荣大县任知县,上任后虽然俸禄比原来要高十多两银子,但为上差天天有人来,成天沉醉于接待应酬之中,不能为百姓办实事,月月俸禄不够开销。他见官场腐败盛行,又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便想早离官场。心生一计请来一位草药医生开一草药,贴在脸上,脸立即肿起来,数天不消退,借此申请“还乡疗养”得以批准,从此离开官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