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伦市本着科学规划、典型引带、渐次推进、注重特色的原则,以发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为目标,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截止目前,海伦市已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达1.08亿元,完成5个重点镇、18个示范村、20个达标村规划编制;完成36公里边沟硬化、56公里中心村道路建设;安装路灯盏、新建广场12处9.5万平方米;安装围栏6.8万延长米;危泥草房改造完成户;人均绿地面积达到8.61平方米。使得乡村旧貌换新颜,美丽乡村入画来。
明确责任,强化组织领导。海伦市委、市政府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登前台,打头阵,做到了“五个亲自上手”,即,在规划设计上亲自上手,在项目争取上亲自上手,在推进落实上亲自上手,在统筹协调上亲自上手,在督办检查上亲自上手,为全市各级干部树立了标杆,激发了干劲。各相关部门履职尽责,主动担责,按照职责分工,明确了住房、道路、污水垃圾、改灶改厕改圈、绿化美化等项工作任务的时序与要求,做到了有序推进、不打乱仗。各乡镇将建设目标任务逐项分解到人、到点,形成市乡村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宣传入手,做到人尽皆知。在电视台开辟了美丽乡村建设专栏,已录制播放10期;城镇化建设办公室还以美丽乡村建设简报形式进行宣传,现已下发八期。同时,各乡镇(街道)采取墙标、过街彩等形式进行宣传。海北镇西安村的文化长廊、扎音河乡朝阳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牌、联发乡百兴村的文明宣传牌都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
多元投入,加大资金整合。海伦市按照“政府补助一点,项目整合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全力保障资金投入。在项目资金整合上做到了四个结合,即,与危房改造相结合,解决困难户旧房改造资金短缺问题;与水利项目相结合,加强河道整治力度;与文化阵地建设相结合,建设文化或体育广场;与道路建设项目相结合,推进道路“硬化”工程,全市整合资金达到万元。在政府补助上,市委、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万元,通过以奖代投的形式,对工作力度大、成效突出的乡村进行奖励,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在引导群
广泛动员,群众积极筹资投劳,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共引导群众投工投劳15万余人次,落实群众自筹资金余万元,依托农民的主体作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集中会战,突出综合整治改善村容村貌。紧紧围绕绥化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干净整洁、整齐漂亮、设施完善、乡村文明四个层次目标,以推进“六改”工程、治理“五乱”现象、实施“五化”标准为重点,突出村屯、道路、中小学校、农贸市场等重点地段的治理,加强海望路、绥北路、海明路、鸡讷路、东扎路五条主要公路沿线的治理,控住“点”,治住“线”,扩充“面”,通过点线面结合的办法,做好干净整洁的文章。全市共出动人员1.24万人次,出动车辆台次,清理粪便垃圾吨,清理路边沟公里,整修路肩公里,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及废弃地的绿化美化率达90%以上。同时,加强对农民进行科技文化教育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不断提升村民综合素质;扎实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把制度由墙上、纸上变为村民的实际约束,把村民调动起来,把自家的房前屋后、院里院外打扫干净整洁。海北镇海北村、向荣乡向荣村、前进乡胜利村、共和镇主力村、联发乡百兴村、扎音河乡朝阳村、东风镇文化村已经建设成型。
强基固本,做大农村产业。以产业兴村,美丽乡村建设才有支撑和后劲;以特色兴村,美丽乡村建设才有活力。在种植上牢牢把握寒地黑土、富硒富锶、绿色生态得天独厚的优势,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模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同时,进一步叫响炒热富硒食品、毛葱、甜香瓜、甜菇娘等特色种植,力促由种得好向销得好转变,增加农民的种植业收入。目前,富硒大豆、富硒大米地理标识认证已申报国家质检总局,前进乡的毛葱种植,共合镇的香瓜、菇娘种植,长发乡富硒稻米种植已渐成规模。前进乡采用毛葱套种早熟大豆的模式,亩纯效益可达元左右,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为企业提供了稳定原料基地,形成了一条龙产业链。合作社吸纳就业多人,年可创外汇万美金。在养殖业上,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逐渐普及,长发乡养牛合作社、扎音河乡养猪合作社带动作用明显,全省生猪调出大县、大鹅生产基地县地位得以巩固,增加了农民的养殖业收入。同时,加大土地规模经力度,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万亩,释放更多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海北镇大豆经销户达到多户、伦河镇从事小商品经销户达到多户,在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工资性收入,增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和后劲。
营造农村优美环境,兴健康文明之风。如今当你迈进海伦市的美丽乡村中,就像走进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每个村落,每个乡村小路,每个乡村文化广场,每个乡村夜晚到处都是迷人的景色,到处都是生态秀丽的美景,到处都充满着无限的魅力与生机!
“春播秋收,天道酬勤,与时俱进,任重道远”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海伦市将继续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按照发展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的目标要求,建设更多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乡村!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