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旅居美国的华人社团组织,在纽约华美协进社集会,祝贺张学良将军九十寿辰。年10月在西安采访过张学良、最早传递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信息、提前70天预报了西安事变成因的美国著名女记者海伦·斯诺,给张学良赋诗、致函,抚今追昔,高度评价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重叙了张学良和斯诺夫妇之间的友谊。
海伦·斯诺给张学良的一封信
文/海伦·斯诺
译/安危
亲爱的张学良元帅:
我上次见到您,是年10月,在古都西安。我当时28岁,我是年出生的。我今年83岁,您也90岁了。您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危险的人生之后,依然这么康健,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我们欢迎您到美国来,因为没有其他中国人能受到这样的待遇。我经常回想起~年在北平和西安的岁月。事实上,我年独自去了延安,并根据我收集的史料,出版了四本书,另一本关于中国劳工运动的书,其部分材料也是在延安期间收集的(主要材料是刘少奇给我提供的);还有《现代中国女性》那本书。我采访过的女性中,邓颖超依然健在,蔡畅不久前刚刚谢世。
我在中国最好的四个朋友,于年辞世了。东北人张兆麟,我年采访您的时候,他担任翻译,他是我们在燕京大学最主要的联络人。陈翰伯(同张兆麟一起)在西安担任您主办的报纸编辑,也是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发起者之一。李愍女士——“—二·九”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也与世长辞了。接着去世的是西安的王炳南,您认识他,年他就在您那儿。我丈夫埃德加·斯诺,患癌症于年去世,他生前常常想起您,认为您是东方价值千金的重量级人物之一。您年扣留了蒋介石,引起地动山摇,使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果没有您的帮助,埃德加·斯诺甚至永远不会试图在年访问保安,为他著名的经典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去冒险。同样,我也不会于年独身前往那儿。不过,西京招待所经理周先生,把我介绍给美孚石油公司的肯姆顿·菲奇,帮我去了临潼——年4月底的一天,我不得不深夜翻窗逃走,秘密前往延安。基督教青年会的菲奇,一直和我在一起。周先生不久前在澳大利亚,还给我寄来了礼物。
埃德加·斯诺在年去世之前,共出版了11本书,主要是关于中国和东方的。我出版了8本书,再加上其他著作,都是非商业性质的,但却很有价值。我的著作中,有6本是关于中国的,最后一本《我在中国的岁月》,是关于我从年到年12月的生活经历。当然,书中写到了您,以及西安事变;埃德加在他的书中也写到了。我的那些旧文件,现保存在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其中包括关于西安事变的材料,还有一本在年就登记了版权的《西安事变》(),我当年10月在西安对您的那份采访,应当就在这本书里。
当时为了安全起见,我只好把采访稿带回北平,结果,在世界各地都发表了,因为我把一份采访稿给了美联社的迈克·费希尔,他又发给了合众国际社在天津的厄尔·利夫,从他那儿就发到了全世界。埃德加·斯诺在《伦敦先驱日报》的工作,当时由我接替,所以,我把新闻稿首先发到那儿,以便对中国的政策产生影响,因为斯诺的所有著作,当时都产生过那样的影响。
视频源自电视连续剧《红星照耀中国》第17集
我希望,在您的记忆力衰老之前,尽早地完成您的传记,因为从日本占领,引起年政策的改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主要的路线图之一。您所有的同乡,曾访问过我们在北平的住宅,例如,东北大学的王校长和他的儿子。在北平,我们有许多东北朋友,我们的住宅,就成了支持您的东北朋友的聚会中心。有位名叫巴利·马丁的人(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