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10日凌晨消息,纳斯达克称,瑞幸咖啡的停牌状态,从“待发布新闻”改为待该公司“按要求提供更多信息”。这意味着更多的调查即将展开,更多的雷神之锤将陆续砸下。对一家上市企业而言,大家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回头再看“浑水”之前发布那份长达89页的做空报告,会发现结局早已注定。92名全职和名兼职人员的现场监控;个经营日的客流量记录;家店铺%的营业时间覆盖,个小时的总计时长;张小票的收集取证。精心炮制的数据造假,在这种田野调查模式的实地取证面前,毫无还手之力。瑞幸的翻船,是咎由自取,也为后人敲响了警钟。一个圈钱神话的覆灭,令人想起科恩兄弟的经典之作《冰血暴》。男主角为了实现自己的商业梦想,不惜雇人绑架自己的太太,从而引发一系列不可控事件,最终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还搭进去几条无辜的人命。主角的女警官也不是什么天才神探,她只是耐心地调查,追踪,询问,分析,任何蛛丝马迹都不放过,最终将凶手捉拿归案。《冰血暴》《冰血暴》的部分剧情,其实来自神探李昌钰的真实案件《碎木机下的冤魂》。李昌钰(HenryChang-YuLee)这个名字,对推理迷们而言,应当不算陌生。他是全美第一位出任州级警界最高职位的华裔首长,参与过多起全球重案要案的鉴识调查,被称为“现场之王、当代福尔摩斯”。李昌钰博士《碎木机下的冤魂》所记载的,是一起没有尸体的杀人案。一位名叫海伦的空姐神秘失踪,她的丈夫是最大嫌疑人。但在接受询问的时候,理查一口咬定,自己对太太的失踪完全不知情。既然嫌疑人不肯认罪,那就只有一条路可走:证据为王。但取证过程,却是意想不到的艰难。搜遍了理查和海伦的住宅,也只找到七点微乎其微的血迹。有一位目击证人表示,自己曾在案发后第三天的凌晨,看到理查开车拖着一台碎木机前往湖边。李昌钰马上想到,这可能意味着,理查使用了碎木机毁尸灭迹。《冰血暴》中的碎木机灭尸场景碎木机在弹抛尸屑时,一定会在周边留下一些碎屑。但现场却被厚厚的雪层所覆盖。唯一的办法是:融雪收集证据。二三十里的湖畔,寒冷的厚厚积雪,李昌钰和他的人马,就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连续搜查了一个星期,才找到了几片碎骨。第三个礼拜,才找到了一颗牙齿。经过法医鉴定,这正是海伦的牙齿。最后搜集到的,共有56块碎骨。用李昌钰的话来说,共收集到千分之一个人体的物证。“但是经过五千多项检验证实──这些碎骨都属于同一个人,并且任何人缺乏这些骨骼及肌肉都不可能存活。”虽然理查始终不肯认罪,但证据确凿,无可狡辩。陪审员裁定理查谋杀太太海伦的罪名成立,他最后被判五十年徒刑。一起没有尸体的杀人案,终于在不可撼动的科学铁证之下,完美结案。李昌钰最大的成就和贡献,是提高了刑事鉴识科学在司法界的地位,使刑事鉴识科学从过去居于辅助警方办案的角色,跃升至主导调查办案的地位。“有些美国人常说我能与死者交谈。事实上,我的确能与死者沟通,但是并非透过言语──被害者尸体的位置会说明生前是否曾经与凶嫌打斗过;尸体僵硬程度与尸斑则告诉我死亡的时间;尸体上的微物分析则透露凶嫌剖绘。”事实上,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正是司法的进步。在中世纪的时候,一个人可以随随便便地指控自己的邻居是女巫,不需要证据,一句话就可以把一个无辜者送上宗教法庭。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取证的方式,就是严刑拷打。几乎所有的供词,都是在酷刑之下取得的。甚至还有一种荒谬的方式:把人捆起来扔到水里,浮上来就是有罪,沉下去就是无辜。反正最后都是死路一条。随着社会的发展,司法体系越来越多地受到科学精神的影响。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到了“共同真理原则”——“与数学真理一样,犯罪事实只有得到完全证明才能被人接受。因此,在罪行未被最终证明之前,被告应视为无罪。”就像康奈利的名作《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里所反复讨论的,是先拿到证据再实施逮捕,还是逮捕之后再去落实证据?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我们如何证明一个人是有罪还是无辜?曾经轰动一时的聂树斌案、呼格案,是社会之痛,也是司法之耻。我们常说“正义会迟到,但永不缺席”,但迟到的正义,对死者又有什么用呢?我们读推理小说,往往沉浸在解谜的快乐中,但归根结底,取证才是最重要的一环。没有证据的推理,逻辑上再无懈可击,也是空中楼阁。福尔摩斯曾经在《血字的研究》一案中说过:在没有得到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是不能进行推理的,那样的话,只能是误入歧途。《血字的研究》剧照很多推理小说都将刑警们塑造成侦探的陪衬,他们永远都是热锅上的蚂蚁,永远是趾高气昂的官僚,永远到最后才抵达现场。但在现实中,苏格兰场的雷斯垂德们,才是最重要的破案主力军。我们所津津乐道的“安乐椅侦探”,从来都是一种理想化的绝对状态。真正的破案过程,取证的艰难和辛劳,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足不出户的美食侦探尼罗·沃尔夫也得有个助手负责跑腿才行说到这里,想起保罗·霍尔特笔下的侦探伯恩斯。刚出场的时候,满脸都是大写的傲娇,特别擅长口头破案。你这边案情还没说完,他那边已经BLABLA结论出来了,附赠一个鄙视的眼神。但也正因如此,伯恩斯在初登场的几部作品中,总是一个很平面的形象。看他随口解谜是很有意思,但是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估计你们也已经想到了。对,就是缺乏现场感。只有“现场”才能让我们产生紧张情绪,从而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代入感。直到霍尔特的《幻影小巷》问世,伯恩斯系列终于迎来了一个真正的巅峰。在这部小说里,一条神秘的街道,以及围绕着它发生的种种不可思议的案件,彻底将这位骄傲的名侦探拉入了迷惑的泥沼。但伯恩斯毕竟是伯恩斯,他采取了最基本的查案步骤——前往现场,实地取证。所有能走的路都走一遍,所有能找的人都问一遍。他也会沮丧,他也会消沉。但他从未放弃。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艺术家侦探”,而是一个负重前行的普通人。这可能是伯恩斯最辛苦的一个案子,但也是最精彩的一个案子。不仅是因为惊天诡计和漂亮的推理,更是因为,在伯恩斯的田野调查中,身为读者的我们,也在阅读的过程中,跟着他踏遍了英伦的土地。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在家里隔离了许久,终于出门呼吸到一口新鲜空气。云淡风轻,灵魂放飞。最后甩出证据的一瞬间,真的是通体舒畅,功行圆满的体验。这就是真实的力量。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名侦探,不过是大量的幕后工作不为人所知。线索有可能中断,推理也可能走入歧路,但没关系。我们的伯恩斯侦探说——“我们要从零开始重新调查。”如果你恰巧也是推理迷,不妨加入我们的社群,成为小众的一份子,更有不定期福利更新,每周末晚,同我们共同期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lunzx.com/hlsh/24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