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高晓松去了趟北欧,回来后写了篇文章在北欧,我觉得自己内心很丑陋。
随后,《被北欧后的高晓松》一文,开始在朋友圈热传。在高晓松笔下,北欧的魅力在于,每个人都认认真真守着自己的生活,舒舒服服的做自己。没有攀比,不用心计,用极简的生活理念享受着美好的当下。
高晓松在文章中说,在那里他感到自己的内心很丑陋,很粗鄙,每天琢磨着都是如何在一个竞争积累的社会里跟人勾心斗角,跟北欧人的境界实在差太远了。
相比之下,每天拿命赚钱几乎失去生活乐趣的我们,在透过文章瞥见地球那端北欧人安逸恬淡的日子时,积怨已久的生活瞬间崩塌。很多人读了文章后羡慕不已,恨不能生存在如此纯净的北欧。
但是,那个一到冬天下午3点就天黑,极夜又那么长,白天只有4个小时。一瓶矿泉水20多,上个厕所都要20。店铺很早就关门,也没有KTV,晚上饿了想点个夜宵外卖都没有。
这样的北欧,我想大多数中国的90后是不会喜欢的...
不过后来我也发现,之所以我会这么觉得,是因为自己在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过着挪威人的生活罢了。
在挪威那几日,同行的小伙伴一直在和我分享她去各个国家旅行的经验和感悟。对于挪威人的内敛、高冷,其实只是因为界限清晰。他们其实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对于很多事情都很包容,比如挪威是接受同性恋婚姻的国家。
回想起刚到挪威的第一天,酒店的前台看我一个人在自拍,就非常热情地过来帮我拍照。第二天白天在酒店附近马路上闲逛时,每一辆经过我身边的车主都试图给我提供帮助。当时他们一定在想,这个Chinadoll是不是迷路了??
挪威人的界限,不是冷漠,而是尊重。这种界限,是在关起门来后,就不闲话别人的家长里短的自守;是体谅每个人不同的心情处境,绝不主动打扰你的同理心。在人们心中,有比界限更重要的,是在看到别人需要时就奋不顾身出手搭救的善良温暖。
去看挪威缩影时,在卑尔根火车站,乐于助人的挪威大妈,看到我刷不了信用卡,慷慨地请我上了个厕所。哈哈哈,愿世界和平!
(不知道为什么,竖着的照片会倒过来~)
挪威几乎每年被列入“世界最幸福的国家”之一,甚至在年荣登榜首。当一个国家所有人都活得有态度,有尊严,有质量的时候,大家根本就不会去攀比、竞争。在挪威,我几乎没见过豪车,也没见到大家穿奢侈品,相反很多人都穿HM类似的廉价衣服。走路、骑车,喜欢环保的出行方式。
(挪威的男人还是超级奶爸,随处可见带孩子的丈夫。小伙伴感叹这里是女人的天堂!)
北欧与中国,归根到底还是国情迥异。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激烈的资源竞争,让人们不敢停止奔跑。对于很多普通人,稍有懈怠,就不知道孩子还能否上得了高中;你不努力加班,不知道孩子出生时,医院的床位。甚至,若你脚步不利索一点,等了两趟的地铁又没有挤上去。
(马路上几乎都是低端车,看到最多的是丰田,现代,大众等。那个时候我想明白了,车子是消耗品,能代步即可,回去不纠结了~)
我们在现实面前,对于自己的生活,竟没有一点发言权。生活全部被工作赚钱牵着走,一旦停止了工作赚钱,也就没有了自己。我们早已习惯了忙碌的生活,在各种房贷、车贷、人情交际的重压下根本不敢停止工作赚钱,好不容易有机会停下来歇一歇,唯一的感受竟是“罪恶感”。因为,那样,还不如继续工作工作,至少还能找到一些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挪威旅行的几天,我真觉得自己简直生活在世界上最美的地方,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个新的人,清心寡欲、热爱生活。但是一回到中国,面对火锅、炒菜,面对双十一、全场促销,一秒又回到了原来的自己,欲壑难填、为生计奔波。有时我们万分疲惫的抵达终点,却忘记了行走的初衷,迷失了自己。其实,回想起在挪威的那几日,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击我内心的事情。但在每一次搭车、吃饭、购物等这些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小事里,我竟慢慢找回了诚实生活的自己。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生活在北欧。我想大多数的中国年轻人是待不下去的,随遇而安的生活节奏,既没有热闹的夜生活,也没有互相依赖的社会环境,缺少了我们熟悉的人情味。
大概只适合那些追求内心无比宁静,不爱逛街,爱运动,爱亲近大自然的人。但北欧式的生活理念,回归本源,确实可以唤醒我们不要忘记出发的初衷,把对物质经济的追求当作生活之本,而脱离了家庭亲友与社会责任,一味的追逐、攀比,竞争眼前的利益。
--------------------分割线--------------------
这次旅行,决定之初很仓卒,而我对挪威也知之甚少。小伙伴却是个非常有经验的traveler,所有的行程和攻略由她负责。想了解签证,交通,住宿等情况的话,可以去她白癜风诊疗目标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是哪家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