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海绵宝宝,我住在太平洋海底比基尼海滩裤头村比奇堡的一个菠萝里,我是蟹堡王餐厅里的头号厨师。”
这是海绵宝宝在动画片《海绵宝宝》里的经典台词。
《海绵宝宝》从年开播,迄今已有19个年头了。它陪伴着很多人长大,是许多人心中快乐的回忆。
永远乐天派的海绵宝宝,单纯呆萌、对海绵宝宝忠心耿耿的派大星,表面犀利内心善良的章鱼哥,爱财如命的蟹老板,热爱运动和科学的珊迪,只会发出“喔喔”声却很聪明的小蜗,块头大但有颗少女心的珍珍……这些经典的角色深深地烙在了一代人的心里。
但就在几天前,《海绵宝宝》之父史提芬?海伦博格永远地离开了人间,也许去了太平洋海底比基尼海滩裤头村,成为了海绵宝宝的朋友。
《海绵宝宝》之父史提芬·海伦博格
史蒂芬?海伦伯格因“渐冻人症”去世,享年57岁。
史蒂芬?海伦伯格是一名海洋生物学家,年,史蒂芬?海伦伯格开始创作《海绵宝宝》,它的创作灵感是受研究所之托为参观的儿童画出一册介绍海洋生物知识的漫画。年,动画片《海绵宝宝》播出,成为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动画片之一。
史蒂芬?海伦伯格在《海绵宝宝》中创造的角色里,我最喜欢派大星。它傻傻的,憨憨的,经常做一些蠢事。他最擅长的是发呆,“发呆大赛”他永远能拿第一名。他又是海绵宝宝最好的朋友,只要海绵宝宝想做的事,他总会傻乎乎地支持。这种单纯、执着的形象,总让长大后的我们心里暖暖的,告诉我们要珍惜小时候一起疯、一起闹、一起犯傻的玩伴。
你知道,派大星的原型是那种海星吗?不要笑,就是胖乎乎的粒皮瘤海星。
和所有其它海星一样,粒皮瘤海星也是棘皮动物,它属于海星纲显带目下的瘤海星科。
印度洋、太平洋以及红海海域都能见到它憨憨的身影。
它通常栖息于热带海域的浅海珊瑚礁水域,身体直径可达20厘米左右,是一种中大型海星。
粒皮瘤海星体表光滑,没有疣突和棘刺。
微微隆起并生有细密颗粒的皮鳃,有呼吸和排泄的作用,这也是它中文名称的由来。
粒皮瘤海星的身体由中央体盘和五条辐射状的腕构成,体态敦厚而丰腴,既像一只舒适的抱枕又像一坨松软的面团,于是才有了“cushionseastar”(靠枕海星)和“doughboystar”(面团海星)的英文俗称。
它们的腕腹面中间有一条沟,通常生有几列具有吸盘的小管足,管足柔软而富有弹性,能够来回摆动和抓吸物体。
海星的腕呈辐射状,因此身体没有前后之分,任意一条腕都可以充当先锋,随时朝着任一方向移动,每分钟至少可以挪动5~10厘米。
粒皮瘤海星通常以软体动物、腔肠动物和珊瑚为食,捕猎时它们通过管足的触觉和嗅觉功能寻觅到猎物,发现猎物后会用粗壮的腕紧紧抱住猎物,或是借助管足吸盘将猎物的外壳扯开,再从口中吐出贲门胃包裹住猎物肉体部分开始消化吸收,有时甚至能将胃推入贝类紧闭的双壳缝隙中。这一令人惊奇的绝技使得海星可以捕食比自身体型大得多的猎物。
看来,现实中的派大星要比动画片里的他聪明机敏的多哦!
《海绵宝宝》之父离开了我们,但他创作的形象永远地留在了我们心中。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了海绵宝宝和他的朋友,会心一笑,我想,这就是对史蒂芬?海伦伯格最好的纪念了。
参考资料:果壳网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