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海伦市一中原常务副校长李海生获第13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恰是山花烂漫时//suihua.dbw.cn -01-:45:21 ——访第13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得主李海生郭长余万希龙特约记者马明超本报记者张树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为李海生颁发山花奖。“山花奖”,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颁发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与电影“百花奖”、电视“金鹰奖”、戏曲“梅花奖”、舞蹈“荷花奖”等同属我国文艺界的最高奖项。 1月13日晚,没有冰点的热土花城,广州越秀山下的中山纪念堂,第13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盛典在那里举行,20朵“山花”之星在颁奖舞台竞相绽放,为春寒料峭的岭南大地带来了传统民间文艺的“一把火”。 海伦一中原常务副校长李海生,走上了颁奖盛典的红地毯,凭借一部民间文学作品《东北民间故事》,成为“山花”之星中的一朵,东北三省的唯一。 “我很荣幸和来自全国的“山花”之星,一道成为第13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晚会盛典上的主角。这既是我的光荣,也是东北民间故事的幸运!更是对东北民间文化的褒奖!”颁奖盛典后,电话那端,山花奖得主李海生坦言。 李海生,年毕业于克山师专中文系。年起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是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息影泣血》、散文集《陈芝麻烂谷子》、民俗研究专著《草莽文化》、诗词集《老海诗草》、随笔集《微言大义》等。 年8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海生用4年时间收集整理的一套民俗文学《东北民间故事》。 谈起《东北民间故事》的写作初衷,李海生用“大碴子味”给我们讲起了这部书的由来。 萌生打捞民俗的念头 过去,东北各个村屯都有无数会讲民间故事的老人,俗称“瞎话儿篓子”。 只要时间允许,无论是农闲猫冬,还是夜晚雨天,这些“瞎话儿篓子”是不拘于地点场合的,地头一蹲,炕头一坐,蛤蟆头一卷,小瓜子一嗑,大碗茶一端,话匣子便打开了。特别是冬夜里扒麻秆、搓苞米、包豆包时,更是讲民间故事最多的时候。 那唠家常一般的民间故事,捎带着民谣俗语,什么南朝北国,东山西海……上至神仙鬼怪,下至本地传说,讲的人引经据典,听的人兴趣盎然。 在这种悠闲安祥的氛围中,一个个精怪的传说、古老的故事,从“瞎话儿篓子”的口中流淌而出,这种简简单单的娱乐方式,给单调的乡村生活增添了很多美好的色彩。 “瞎话”随着那些会讲“瞎话”的人的故去越来越少,甚至现在的东北孩子不知“瞎话”为何物,那些飘着乳香、缀满欢乐记忆的民间故事已经渐行渐远,慢慢尘封,而以东北民间故事为代表的北方农业文明,一代代传承至今,怎么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葬送? 很小的时候,李海生就是个货真价实的“故事迷”。为了不使那流传千年的东北民间故事消失,李海生萌生了“打捞”民俗的念头,致力让“瞎话”重现“江湖”。 于是,年,李海生开始用业余时间走村串屯,收集民间故事。 用东北方言整理民间故事 4年里,走了多少村屯,访了多少老人,李海生说,他自己也记不清了,案头上摞起来一尺多高的采访手稿,是他奔波的见证。 有一次听一个80多岁的老人讲“瞎话”,本是睡眼昏沉的年纪,可讲起“瞎话”,老人似乎重回年轻时代,精神头十足。 那些渐渐消失的方言也在一个又一个老人的讲述中复活,于是李海生突发奇想,干嘛不用东北方言讲东北民间故事呢?于是他的采访多了一个要求,就是被讲述者要重听一遍他整理的“瞎话”,看还是不是那个味儿。揣着小本子走村串屯找“瞎话”的李海生出名了,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来送“瞎话”。一位外地老人托人送来“瞎话”,李海生打包送还十几篇,老人打电话来说自己是边哭边读完的,对李海生说:“你做了一件对历史负责任的好事啊!” 那是年农历正月初三,正是东北热热闹闹过大年的时候,有个“瞎话儿篓子”叫姜明山,家住永和乡立祥村,已经72岁了,患有帕金森病,听说李海生在收集“瞎话”,就让孙子给他捎信要见一面。 李海生连忙开车50多公里去了他家,老人见到李海生就像见到亲人,一聊到天明,连讲了31个故事,临别时还把自己几十年前珍藏的手抄本《哨谱》赠给了李海生。那本带着老人生命温度的书,李海生一直放在书架的最上层,李海生说它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礼物,更是一个东北老人对自己的寄望。 寒地黑土民间文学绽奇葩 文字是怎么有的?猴子的屁股为什么是红的?老牛为什么没有上牙?土地庙里为啥没有土地奶奶?那些盘旋了几千年的问号在《东北民间故事》里都有着朴素的答案。人类文明伴随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许多当年未解之谜,现如今都已经“不是事儿”,而在当时,人们只能把自己的猜测放进“瞎话”里,所以一部“瞎话”就是一部口传民族文明史。《东北民间故事》的出版,抢救了寒地黑土的民间文学奇葩。 《东北民间故事》分为上下两册,由篇民间故事组成。上册由《传说由来》、《鬼狐神怪》两部分组成,下册由《惩恶扬善》、《故事笑话》和《睿智哲理》三部分组成。 《东北民间故事》一经出版就引起了。省文史馆员、省民俗学会主席、红学家、哈师大教授丁广惠称:这本书是用智慧和超现实的表现方法,劝人们向上向善,是老东北人正能量的延续。《广州日报》、《天津日报》、《辽宁日报》、《华西都市报》等媒体分别以《大碴子味的陈芝麻烂谷子故事》、《一套充满大碴子味儿的东北民间故事来了》等为题做了长篇报道,称《东北民间故事》是一本流传于民间的文化瑰宝。 《东北民间故事》出版后,连续两届参加上海书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走进哈尔滨图书馆馆配图书展,参加第十届黑龙江文艺奖评奖,被黑龙江教育出版社评为50种优秀图书。央视纪录频道制作大型专题片《中国话》,将此书列为录制内容。 李海生告诉我们,在颁奖活动期间,他与文化部非遗保护中心民俗鉴定委员会专家评定组专家、著名作家、文学家、民间文艺家冯骥才,中央民族大学林英富教授等座谈,建议保护抢救东北民间故事,建立东北民间故事主题博物馆,把海伦建成“中国民间故事之乡”等想法得到赞同。 华南师范大学已向李海生抛来橄榄枝,邀请他寒假开学后,到学校为研究生讲学;接着,中央民族大学也发出盛邀,计划与李海生共同编撰中国民间故事东北卷。 “东北民间故事是民族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朵艳丽山花,几百年来,伴随着一代代东北人顽强绽放。如今已经变成了纯正东北大碴子味的口耳相传的人文活化石。保护好这块民族文化瑰宝,是我们这代人的义务和责任。” “我作为民俗文化的守望者,昨天带着雪花来到花城,明天捧着山花回归故土。荣誉应该归结于东北民间故事本身的辉煌,成绩来自东北文化自身的伟大。今后,我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扑下身子,全心全意,继续在民俗文化的百花园里耕耘劳作!”李海生踌躇满志。作者: 来源:绥化日报 编辑:艾文英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有哪间治疗白癜风的医院辽宁白癜风医院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