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陈满华
「“塑造”出来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高大是高大了,完美是完美了,但正因为太高大太完美,常人只能仰视,无法仿效学习,结果榜样的作用倒被冲淡了,只是个偶像而已。」
大约10年前,我第一次读到海伦?凯勒的文章“ThreeDaystoSee”(《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的人生和她的思想给我带来的首先是震撼,继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崇敬。
是的,海伦值得我们崇敬。在海伦漫长的88岁生涯中,不到两岁时一场疾病就夺走了她的视觉和听觉,她从此进入了一个永久黑暗与寂静的世界。然而,就是她,在其老师莎莉文、助手波利等的帮助下创造了人间奇迹:她分别上了盲人学校和聋人学校,学会了与人交流,可以读书、写字,然后又上了除了她以外没有一个盲人和聋人的麻州坎布里奇女子学校,又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修完17门课程,成为人类历史上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第一位盲聋人;不仅如此,她还为改善美国残疾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提高女工的工资待遇,为争取妇女的选举权,为取消死刑,为提倡节育,等等,不辞劳苦,奔走呼号,甚至在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的大本营里特立独行、坚持不懈地传播社会主义思潮。她一生获得了非凡的业绩,赢得了无数荣誉。拥有电话发明专利的格雷厄姆?贝尔、大文豪马克?吐温等许多名流都是她的拥趸,后者曾对海伦说:“你是了不起的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连罗斯福总统也是她的粉丝,有其言辞为证:“任何事情,海伦?凯勒赞成,我就赞成。”(AnythingHelenKellerisfor,Iamfor.)《时代周刊》评选海伦?凯勒为“20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可见其巨大的能量和影响。她是一位有严重残障的人,却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海伦?凯勒一直是我心目中完美的人类意志和精神的楷模。然而,我近年读到一本小书,这一形象便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这是年瓦茨出版公司(FranklinWatts)出的一套“人生”(Lifetimes)丛书之一,该丛书是世界上几位著名女性的系列英文传记,这些传记的主人公分别是安妮?弗兰克(AnneFrank)、海伦?凯勒、南丁格尔、特里萨嬷嬷(MotherTeresa)、阿梅莉亚?埃尔哈特(AmeliaEarhart)、居里夫人等6位名人。显然,这套丛书是推介杰出正面人物的。其中的《海伦?凯勒》一书只有大约3、4万单词,语言浅显、简洁,配有大量插图,还有相关知识介绍,有点像国内出的励志类读物,看得出主要是为少儿编写的。自然,该书讲述了海伦痛苦而辉煌的人生,对她令人敬佩的经历和业绩当然有充分的介绍。然而,令我有点吃惊的是,这本篇幅不大的少儿读物居然花费不少笔墨介绍了一桩疑案——
海伦的父亲在海伦小时候曾写信给发明家贝尔,寻求对女儿的帮助,贝尔推荐了波斯顿珀金斯盲人学校(PerkinsInstitutionfortheBlind)阿纳格诺斯校长,后者推荐了莎莉文当海伦的家庭教师。11岁时,海伦写了一个童话故事,题目叫《霜王》(TheFrostKing),里面讲到霜王在秋日来临时向森林的叶子洒下一层怡人的色彩,使人们减轻因夏日逝去而产生的怅惘和伤感。她抄写了一份作为生日礼物寄送给阿纳格诺斯。阿纳格诺斯收到这份特殊礼物后,读着里面清新的文字,品味着充满童真的故事,觉得很好,于是高兴地推荐发表了海伦的这篇习作。海伦一下子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她的名字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但是,一两个礼拜以后,一些读者提出了质疑,因为他们注意到《霜王》跟前几年他人发表的题为《霜仙子》(TheFrostFairies)的故事很相似。有人怀疑海伦有抄袭行为,甚至称海伦为“骗子”。从事教育工作的阿纳格诺斯很重视此事,亲自调查,花了几个小时当面向海伦和其家庭教师莎莉文了解情况。事实可能是这样的:莎莉文曾经向海伦描述秋天的树木和森林有迷人的色彩,不过莎莉文从来没有听说过《霜仙子》的故事。她的一位朋友曾经跟海伦读过这个故事,记性很好的海伦记住了这一故事。当莎莉文跟她描述金秋时节美丽的树叶时,海伦一定想起了那个故事,然后把那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她以为这是自己的思想。对此,阿纳格诺斯很生气,中断了与海伦的联系。
可以想象,此事给海伦的打击是相当大的。但是,贝尔先生却信任海伦,并对她表示了极大的支持。他在人们质疑海伦抄袭的时候,特意为海伦和莎莉文安排了一次长途旅行,亲自带她们去看尼亚加拉瀑布,然后参观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以贝尔先生的名望,在那样的情形下,他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海伦仍然受到大家的欢迎,她非但没有从此消沉下去,反而影响越来越大。
说实话,我反复琢磨书中相关的几段文字,感觉海伦的抄袭嫌疑虽然没有被确认,但也未被排除,就是说,少时的海伦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剽窃过他人作品。现在国外有一个术语叫cryptomnesia,通俗的说法是“subconsciouscopying”,可译为“潜意识抄袭”,海伦的《霜王》案大致属于这种情况吧。
书中还记载了另一件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伦在许多地方巡回演讲,事务更忙,因此聘用了一个名叫皮特?费根(PeterFagan)的男秘书,主要工作是处理、回复海伦收到的大量信件。不久,费根向海伦求婚。海伦当时是什么态度?书中没有正面说,但是,提到海伦和费根曾打算撇下莎莉文一起私奔。值得注意的是,这时莎莉文的短暂婚姻已经因她的丈夫约翰?麦西(Macy)不负责任的出走而告结束,身体状况也在走下坡路。海伦母亲发现海伦的这一计划后,坚决反对,当费根来到海伦在塔斯坎比亚的家里时,愤怒的海伦家人甚至用枪指着费根,把他轰了出去。从此,这个男人再也没有回来过。
如果说,早年的海伦由于少不更事,偶尔抄袭了他人作品,尚可原谅,那么,30多岁的海伦竟然要与一个刚结识不久的男人私奔,而离开为她付出近三十年心血、身体也有残疾的莎莉文,那实在是荒唐之举。细细读了有关这两件事的文字后,在我心目中,海伦?凯勒从神坛走(注意,不是“跌”)了下来,她不再是完美无缺的楷模,而是有疵瑕或有疑似疵瑕的杰出女性。
我想,这本少儿励志书为什么要不吝篇幅写这些事情呢?从整体看,该书的作者是从正面描写、推介海伦的,而并不是要贬损她,通篇读下来,海伦的形象仍然是光辉的,令人叹服、令人钦佩。我不便揣测作者的意图,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倒是让人觉得更加真实,海伦的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有疵瑕的海伦仍旧是海伦,我仍然发自内心敬佩这位盲聋女性。
由此,我想到了应该怎样介绍人类伟大人物、杰出人物生平的问题,包括为他们树碑立传时如何对待和处理他们的“问题史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很多伟大人物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其人生中伴有颇煞风景的狗血事实。在我国,为他们作传时,我们的作者往往为尊者讳,刻意隐去这些缺点和事实。这样的笔下主人公,几同“塑造”出来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高大是高大了,完美是完美了,但是,正因为太高大太完美,常人只能仰视,无法仿效学习,结果榜样的作用倒被冲淡了,只是个偶像而已。其实,秉笔直书,如实地描写和介绍,才能再现、还原一个真实而完整的杰出人物。越真实,越完整,就越能深入读者之心,深入凡人之心,更加可信。这样的话,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榜样作用和感召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华网立场
关于作者陈满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关于思客思客(sike.news.cn),引领和服务于深阅读,是新华网着力打造的优质内容自媒体畅享平台。以“汇聚思想、传递观点”为宗旨,生产和传播有内涵、有态度、有品质的原创内容,力求在浮躁的时代倾听思想,在碎片化的当下沉淀深度,使读者重获慢阅读好思考的享受,使作者“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成为有影响力的人”。
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ike
news.cn服务-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