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海伦新闻
海伦特产
海伦美景
海伦医院
海伦房产
海伦生活

肇州肇州各乡镇到底有多大来头99的肇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肇州老家群”再点击“   一、小拉哈遗址——肃慎人——夏商时期   小拉哈遗址位于肇源县义顺乡,距今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是史书上记载的肃慎人的一支。小拉哈文化遗址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的古代肇州人活动遗迹。   二、白金堡遗址——秽貊人——商朝中期至战国时期   白金堡遗址位于肇源县民意乡,测定年代距今——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朝中期至战国时期。考古专家孙进己、张立志认为:“把白金堡文化称为‘秽貊’文化更为确切”。   三、夫余国和渤海国的建立   公元前2世纪,夫余建国,相当于西汉初年。是黑龙江地区的第一个地方性政权,为西汉之属国。夫余建国初,都城今吉林市,后移至今农安县,肇州当时处于扶余国的统治之下。公元年,夫余政权被高丽所灭。   公元年,靺鞨族首领大祚荣完成了对靺鞨七部的统一,定都上京龙泉府(今牡丹江东京城),国号渤海。统辖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唐睿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使渤海国成为隶属于大唐中央政权的一个藩国。隋唐时期肇州为渤海国的西部边陲,其民族为靺鞨族的伯咄部。公元年,契丹建国,国号大辽。公元年,契丹发兵进攻渤海国,次年,占领夫余城,灭掉渤海国。   四、辽、金、元时期的肇州   《金史·地理志》载:(肇州)“下防御使,旧出河店也,天会八年(年)以太祖兵胜辽,肇基王绩,遂建为州……隶会宁府。贞佑二年,置招讨司,户,县一:始兴,与州同置”。这一记载明确地告诉我们,肇州在辽代叫出河店,下设防御使。金代年开始设州,名叫肇州,下辖“始兴县”(今肇源茂兴为中心的地区)。年时,肇州的人口多户。   金代的行政区划分为路、府、州、县四级,肇州隶属于蒲裕路、会宁府,为州级单位,下辖始兴县(以今肇源茂兴为中心),金代肇州的名称首次在历史典籍上出现。吉林省扶余县徐家乡石碑村的“大金得胜陀颂碑”为纪念出河店大捷而立,出土于巴彦县的“肇州司侯司”铜镜都是金代肇州最有力的历史物证。“肇州司侯司”铜镜   元代肇州,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世袭封地之一。元贞元年(年)设肇州屯田万户府,治所在今肇东八里城,元代肇州隶属于辽阳行省、开源路,元贞元年升为万户府,延佑元年降为千户所,区划级别、人口数量变化较大。   五、明清时期的肇州   元朝结束后,有多年时间肇州的名称停止使用。年,明政府设置奴儿干都司统辖东北地区,下设个卫。在松嫩平原的蒙古族郭尔罗斯部受“福余卫”统辖,以扶余城(今松原市扶余县)为中心,明末,郭尔罗斯蒙古归附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皇太极时被编入蒙军八旗。顺治初年,郭尔罗斯部以松花江为界分成前、后两旗。松花江以北,嫩江以东,呼兰河以西,青肯泡以南是郭尔罗斯后旗游牧地,属清初哲里木盟十旗之一。   清康熙年间在嫩江沿岸开始设立茂兴、古鲁等驿站,雍正年间在茂兴站和古鲁(古龙)站之间增设乌兰诺尔站(新站),后陆续在松花江沿岸增设博尔济哈台(头台)、察普奇尔台(二站)、额尔多图台(三站)、布拉克台(四站),乾隆年间又增设扎拉和硕台(五站),传递文书、运送贡品。遣“三藩”之部属把守驿站,并在驿站附近开垦耕地。清初“站人”有多人,清末增加到1多人。他们是第一批政府移民进入肇州的汉族人。年,郭尔罗斯后旗蒙荒的开垦,结束了肇州古代的历史,成为肇州县近代史的开端。   近代肇州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   年,清政府正式开放中东铁路两侧的郭尔罗斯后旗蒙荒29万垧,年,开放“和乐安平”四牌蒙荒24万垧。在清政府招募之下,松花江南岸的汉人纷纷涌入肇州开垦荒地,农业耕作逐步取代游牧经济,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汉族逐步成为肇州的主体民族,从此,肇州的历史进入近代时期。   一、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年)   年,奉黑龙江将军之命在察普奇尔台(二站)设郭尔罗斯后旗巡防局,管理汉人垦荒事务,并实行“蒙汉分治”。蒙旗事务仍由“札萨克”管理。年改巡防局为肇州直隶厅,“查该处有肇州古城即名肇州厅”抚民同知崇寿在骆驼脖子修建衙门,管理“和乐安平”四牌和“签字段”等新开垦的荒地。肇州的名称在间断多年后被重新使用。年肇东分防改为肇东设治局,年,奉黑龙江都督府令,肇州直隶厅改为肇州县,同时兼管肇东设治局。这时肇州县的辖境大约相当于今肇东、肇州、肇源三个县的面积。年肇东设治局变为肇东县,隶属于龙江道,肇州县变成了肇州、肇东两个县,肇州县的面积减少了一半。张樾的《肇州县志略》内的境舆图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年),据年肇州知县张樾所著《肇州县志略》所载:肇州厅辖境有七台站、和乐安平四牌、签字段、换字段、伊顺招段。东界肇东设治局,西达嫩江东沿,与大赉接界,南滨松花江,与吉林分界,北临杜尔伯特,与安达毗邻。东西一百五十里,南北一百八十里。面积两万七千方里。《肇州县志略》   七台站:茂兴、古鲁、新站、头台、二站、三站、四站。和乐安平四牌:和字牌以茶棚为中心、乐字牌以丰乐镇为中心、安字牌以老城基为中心、平字牌以徐家围子为中心。签字段:以升平镇为中心。换字段:今托古、朝阳乡。伊顺招段:以大同镇为中心及周边地区。(清末肇州厅所辖和乐安平四牌、签字段、伊顺招段和郭尔罗斯后旗辖境地图)   《肇州县志略》载:民国初年,肇州县有中城和12个乡。中城即县城(当时的肇州城今肇源城)。   12乡:头台乡、二站乡、三站乡、四站乡、茂兴乡、古鲁乡、新站乡、和字乡、乐字乡、安字乡、平字乡、一顺乡。   二、日伪时期(—年)   年3月9日,伪满洲国成立,改长春为新京,溥仪为满洲国执政。满洲国下辖14省,肇州县隶属于滨江省。3月10日肇州县政府改为县公署,仍实行蒙汉分治,在肇州辖境有肇州县(汉族为主体)和郭尔罗斯后旗(蒙古族为主体)两部分。   年8月,松花江泛滥淹没县城。12月,奉滨江省令,肇州县公署迁驻老城基。年奉滨江省令,将古鲁、茂兴、新站、头台、二站、三站等地划归郭尔罗斯后旗管辖,蒙汉分治结束,同时旗公署由四站老爷屯迁驻肇州县城,次年,改肇州城为肇源。肇州县的面积再次减少一半多,此后的肇州疆域略大于今日肇州。此时的肇州疆域面积仅相当于民国初年的大约五分之一。   年10月,肇州县实行保甲制。全县分为五区,26保,甲,牌。每甲10多户,每户为1牌。   第一区老城基,下设5个分保,45甲,牌。   第二区丰乐镇,下设6个分保,75甲,牌。   第三区徐家围子,下设5个分保,46甲,牌。   第四区大同镇,下设6个分保,62甲,牌。   第五区永乐镇,下设4个分保,31甲,牌。   年,奉滨江省令,肇州县实行街村制,全县共设35村。   年,小村合并,全县共设3街18村。   3街:丰乐街、肇州街、大同街。   18村:托古、文化、康德、永乐、永吉、永福、兴城、兴农、兴亚、顺康、启明、朝阳、双山、升平、昌德、春和、福利、六合村。   三、土地改革时期(—年)   年2月,全县分为五个区,一区老城基、二区丰乐、三区永乐、四区兴城、五区大同。7月,增加六区茶棚、七区升平。11月,增加八区老山头、九区大阁庙、十区托古。年2月,增加十一区常家围子(今隶属大庆市大同区)。年增加十二区四家子(今隶属安达市升平镇)。年增加十三区二井子。年增加十四区万宝,区址在县城。   现代肇州隶属关系、行政区划及疆域变更   一、隶属关系   年9月17日—年5月,肇州县隶属于嫩江省直辖。   年5月15日—年8月,隶属于黑龙江省直辖。   年8月27日—年6月,划归松花江专区行政专员公署所辖。   年6月14日—年11月,划归绥化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年12月1日,肇州县划归大庆市管辖,为大庆市所属四县之一。   二、行政区划和疆域的变更   年,肇州县为14个区。年4月,县人民委员会将一区与14区合并改为肇州镇,5月将2区改为丰乐区公所、3区改为永乐区公所、4区改为兴城区公所、5区改为大同区公分所、6区改为茶棚区公所、7区改为升平区公所、8区改为老山头区公所、9区改为大阁庙区公所、10区改为托古区公所、11区改为常家围子区公所,12区改为四家子区公所、13区改为二井子区公所。   年3月27日,县人民委员会将托古区变为托古乡、将丰乐区变为丰乐镇。将二井、茶棚两区合并为茶棚乡,升平、四家子两区合并为升平乡,老山头、大同两区合并为大同镇。   4月9日,全县分为3镇40个乡。3镇:肇州镇、大同镇、丰乐镇。40个乡:幸福、永胜、永乐、新福、民安、兴城、农安、长山、国富、联合、茶棚、爱国、保林、升平、劳动、中心、团结、工农、杏山、集合、乐业、托古、民胜、新立、新平、六井子、新青、国兴、对喜、昌德、永兴、群众、建设、胜利、光荣、富强、太吉、双发、新民、新隆乡。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完成,全县乡镇合并,建立起18个人民公社。有肇州镇、丰乐、永乐、兴城、茶棚、托古、永胜、杏山、光荣、昌德、升平、大同、联合、老山头、中心、群众、新主、对喜公社。   年4月,国家石油勘探队在大同公社高台子屯“松基三井”开钻,9月26日开井放喷,喷出工业石油,大同高台子屯成为大庆油田的起点。11月8日,在大同镇召开大庆区成立大会,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提议把大同镇改为大庆镇。不久,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通告了《关于成立大庆区和将大同镇改为大庆镇的决定》。大庆区包括:大庆镇、升平、昌德、中心、新主、大官、群众人民公社以及和平牧场、红旗林场和卫星人民公社一部分,大庆区石油开采由会战指挥部领导,其余事务仍由肇州县管理。   年4月29日,为全力支援石油开采,中共中央批准安达县改为安达市,作为石油会战指挥部驻地,5月19日,黑龙江省委决定,肇州县所署的大庆镇,升平、昌德、中心、新主、大官、群众公社以及和平牧场、红旗林场和卫星人民公社的一部分划归安达市管辖。   年12月15—30日,取消生产大队名称,建立行政村,设村党支部和村委会。   年1月3日开始,全县各人民公社改为乡政府。   年,肇州县下辖5镇、12乡、2场,个行政村,个自然屯。   5镇:肇州镇、丰乐镇、兴城镇、朝阳沟镇、永乐镇。   12乡:新福乡,小城子乡,朝阳乡,双发乡,双龙山乡,丰林乡,榆树乡,二井乡,万宝乡,杏山乡,永胜乡,托古乡。   2场:卫星种畜场、乐园良种场。   1年,全县个行政村撤销79个,合并为个,自然屯个。   年,全县有6镇、6乡、2场,个行政村,个自然屯。   6镇:肇州镇、丰乐镇、兴城镇、二井镇、永乐镇、朝阳沟镇。   6乡:托古乡、朝阳乡、永胜乡、双发乡、新福乡、榆树乡。   2场:卫星种畜场、乐园良种场。   肇州镇:肇州县人民政府驻地,原名“老城基”。年建立一区,年改称肇州镇,年改为肇州镇人民公社,年成为肇州镇人民政府。1年,万宝乡并入肇州镇。   丰乐镇:始建于清朝宣统年间。民国时期为“乐字乡”,日伪时期为丰乐街,设有街公所、警察署。年建立第二区,年分为丰乐镇和幸福乡,年,丰乐镇和幸福乡合并成立丰乐人民公社。年丰乐镇划出小城子乡,年,小城子乡划归丰乐镇。   永乐镇:原名三道岗子,始建于清朝宣统年间,民国时期是“一顺乡”的一部分,年称为永乐镇。年为永乐村,设有伪警察署。年为三区,年成立永乐人民公社,年改称永乐乡,年改永乐乡为永乐镇。   兴城镇:原名徐家围子。民国初年,为“平字乡”,年改名兴城,徐家围子和兴城两名并用。年为兴城村,设有兴城村公所、警察署。年为四区,年建立兴城乡,年分成杏山人民公社和兴城人民公社,年改兴城乡为兴城镇。1年,杏山乡并入兴城镇。   朝阳沟镇:开放蒙荒时期为“和字牌”,民国时期为“和字乡”,日伪时期为茶棚村。年为六区管辖,年成立茶棚乡,年改为茶棚人民公社,年改茶棚乡为朝阳沟镇。   二井镇:日伪时期归兴亚村管辖,年改名为光荣村,年为十三区,年成立光荣人民公社,年光荣人民公社改为二井人民公社,年改为二井乡,年改为二井镇。1年,丰林乡并入二井镇。   新福乡:辖区年为新福乡,年划归永乐人民公社,年从永乐人民公社分出。成立新福人民公社,年改为为新福乡。1年,双龙山乡并入新福乡。   朝阳乡:年由茶棚、丰乐、托古3个人民公社分出12个生产大队而成立朝阳人民公社,年至今称为朝阳乡。   双发乡:年归十四区管辖,年归肇州镇人民公社管辖,同年从肇州镇划出,归万宝人民公社管辖,年初,从万宝人民公社分出始称双发人民公社,年改为双发乡。   榆树乡:日伪时期归六合村管辖,年归四区管辖。年由兴城人民公社分出成立榆树公社,年改为榆树乡。   永胜乡:日伪时期归顺康村和自由村管辖。年属二区管辖,年从兴城人民公社、丰乐镇人民公社分出,建立永胜人民公社,年改为永胜乡。   托古乡:开放蒙荒时期称“换字段”,日伪时期为托古村,年归十区管辖,年建立托古人民公社,年改为托古乡。   卫星种畜场:年在五号屯建立劳改场,年改为地方国营农场,年改为卫星人民公社,改称卫星种畜场。   乐园良种场:年县农林科在王珍屯建立畜牧学校,年改建为乐园牧场,年改为肇州县五·七干校,年与县良种繁育场合并成立肇州县良种场。   老街基   老街基:今肇州镇环城路以内的区域。   年,清政府开放“和乐安平”四牌蒙荒。年,奉黑龙江将军之命在查起普尔台(今肇源二站)设郭尔罗斯后旗巡防局,管理开放蒙荒、安抚移民事务。同时,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命荒务总理庆山“踩留城基一处,以为异日添官置署之用”,庆山勘定“安字牌”第12井中心地段作为肇州城基。   按照清朝等级规定,庆山等人勘定的肇州街为方块城,呈棋盘式格局,东西、南北各3.3华里,十字街为两条中轴线,贯通东西、南北,城周要修城墙,墙外应有城壕,东西南北各设一座城门,街区朝向基本为正南正北,今天肇州镇的格局就是当年庆山奠定的。   年,崇绶出任肇州厅抚民同知,他放弃了庆山勘定的肇州城基,把县城设在了骆驼脖子(今肇源县城)。庆山勘定的肇州城基被搁置了近30年,既未筑成,也未放荒,因有老街基之称。民国档案写作“老城基”,民间俗称老街(ɡāi)基。   年以前,老城基内有了十字街,共4条路。在年,由县商务会主持挖了城壕并修了半截城墙,修建了东西南北4座城门。年后,老街基成为日伪时期肇州县公署驻地。伪满康德七、八年间(—年)加修了城墙,深挖了城壕。城壕深10尺、宽15尺、墙高12尺、底宽5尺、顶宽2尺,城墙每面有两个炮台。中心十字街有4家商店:西北角是德聚祥百货商店;东北角是松柏百货商店;西南角是福生厚百货商店;东南角是裕兴隆食品商店。沿街还有小杂货店、油坊、米面店、大车行、旅店等。当时人口约人。   年后,老城基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及一区驻地。有了南北各4道街,东西各3道街,城墙基本完好。有多住户,人口约一万,房屋多是土平房。年城墙推倒,城内外以环城壕沟为界。年,十字街道铺成了碎石路,全镇路总长34公里,其中过境公路8公里,年铺成沥青路面。年,十字街道及东西南北二道街铺成环形沥青路面,共6公里,其余20公里为土路。年,将十字街道两旁老杨树全部砍掉,栽上柳树。十字街路面加宽到12米。年十字街道两侧排水沟用砖砌成,上面盖水泥板,可以排泄镇内污水、雨水。人行道全部铺成红砖路。年,对县城十字街路面重新整修,把东西三道街、南北三、四道街20公里土路铺成沥青路面。年,旧城壕被填平,修筑环城路,当年环城路竣工通车。   郭尔罗斯后旗蒙荒开放和“三肇”的形成   年,奉黑龙江将军之命,在荒务总理周冕主持下,开放郭尔罗斯后旗东部的铁路两侧,蒙荒29万垧,招募松花江南吉林各县汉人开垦。年,在荒务总理庆山主持下开放“和乐安平”四牌,蒙荒24万垧。年,黑龙江将军在察普起尔台(二站)设郭尔罗斯后旗巡防局,管理今肇州、肇东的新垦荒地区。年,郭尔罗斯后旗巡防局改为肇州直隶厅,年,肇州直隶厅在昌五城设分防,名为“肇东分防”,分管铁路两侧垦荒事务。年11月,肇东分防改为肇东设治局。年,肇州厅改为肇州县,隶属于龙江道,辖境仍包括肇东设治局。年,肇东设治局晋升为肇东县,县公署在昌五镇,隶属于龙江道管辖。昔日的肇州县变成了肇州、肇东两个县,肇州县的面积减少了一半。   至此,在郭尔罗斯后旗的草原上形成了肇州、肇东两个县,没有放荒的松嫩沿岸为蒙古人生计地,为郭尔罗斯后旗管辖的局面。这就是肇州县、肇东县、郭尔罗斯后旗“两县一旗”的格局。肇东县城在昌五;肇州县城在今天的肇源县城,当时的名称叫“中城”;郭尔罗斯后旗公署在今肇东四站的老爷屯,两县一旗的局面延续42年之久。   年8月,松花江泛滥,淹没县城,12月,肇州县城被迫迁驻老城基。次年,郭尔罗斯后旗公署由四站老爷屯迁到肇州县城。   年,奉满洲国滨江省令,将嫩江东岸、松花江北岸的古鲁、茂兴、头台、新站、二站、三站、四站等“七台站”地区划入郭尔罗斯后旗管辖,次年,将肇州城改名为肇源(城),蒙汉分治到此结束。至此,肇州县的辖境面积再次减少一半多。年,经国务院批准,郭尔罗斯后旗改名为肇源县,三肇格局最终形成。(清末四次放荒地图)

  主编:张立新

  责任编辑:贾宝仁

  艺术编辑:王泓嬴赵丹

  特邀编辑:于雪松

  来源:肇州县档案局、肇州县人民政府网

肇州人快来集合啦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ilunzx.com/hlmj/2664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