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据历史考古专家考证,从呼兰西岗公园西侧富强村发掘的遗址资料证明,在新石器早期呼兰就有了人类活动。从呼兰团山子考古研究发现,在团山子古城底下叠压着一个原始社会原址。金代是“皇家围场”,清代是“龙兴之地”。据历史研究考证,清代皇室的始祖布库里雍顺的发祥地,就在清代呼兰城守尉管辖的区域内。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自古至今使呼兰享有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因其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丰富,年被黑龙江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呼兰与呼兰河地名的由来
呼兰以呼兰河得名,满语“烟囱”之意。民国《呼兰县志》开篇就作了如上记述,呼兰地名源于呼兰河,应当没有任何异议。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脱掉了“河”字,而直称“呼兰”。它位于松嫩平原中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之滨,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呼兰河畔。据《金史》记载,金代就有胡兰河屯,以此而论,呼兰当是一座已有多年历史的古城,而且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呼兰境内河流山丘
呼兰境内河流有一江五河:一江是松花江,五河是呼兰河、泥河、肇兰新河、漂河、少陵河,主要沟泡有大荒沟、莲花沟、苇子沟、西南沟、公家沟等。山丘有黄土山、团山子、沙力山、对青山,后两座山今已划归松北区。本文只介绍呼兰河、松花江、黄土山、团山子风光景物。
呼兰河
历史书上记载的名称不统一。《金史》腊醅、麻产、昂、舍音各传记作“活剌浑水”、“活剌浑河”,金世宗时记作“胡剌温”,来源于女真语“灶突”。《元史》作“忽兰”,来源于蒙语“野骡子”;又作“胡剌”,来源于蒙语“集聚”也。《明统志》记作“忽剌温江”,《皇朝通考》、《水道提纲》、《龙沙纪略》记作“呼轮河”,《大清一统志》、《盛京通志》记作“呼伦河”,《黑龙江外记》记作“霍伦河”,《辞海》记载:“扈伦,一译呼伦或忽剌温”,又有“扈伦”之称。清王朝批复设呼兰城批文记作“湖兰河”,颁发的城守尉印为“胡兰河”,协领印作“湖兰”,各时代译音、记载虽有别,但都指呼兰河而言。而最早使用“呼兰”一名是《呼兰府志》收录的《乾隆二年户部议覆呼兰设立官庄折》,此时间据批准呼兰设城仅晚三年,折中不仅使用了“呼兰”的名字,而且还脱掉了“河”字。同治元年()设呼兰理事同知厅和光绪五年()设呼兰副都统时均颁发“呼兰”二字的官印。呼兰虽然脱掉了“河”字,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人们还习惯用“呼兰河”的老称呼。如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记述的呼兰小城就称作“呼兰河”。呼兰河,还有一个俄语的名字,叫作“麦托右拉河”。
呼兰河发源于小兴安岭南麓,旧档称布伦山、小额鞥山,新编《黑龙江省志》记作“炉吹山”。分南北两源,南源称小呼兰河,发源于达里带岭,北源称呼兰河,发源于今铁力市太平岭,主要支流有安邦河、拉林清河、格木克河、依吉密河、欧根河、墨尔根河、努敏河、通肯河、泥河等十几条,主干流经铁力、庆安、绥化、望奎、兰西、呼兰6区市县,从呼兰孟家乡张家围子入境,流长70公里,在腰堡街道三家村附近汇入松花江,全长公里。支流所流经的市县有北安、拜泉、海伦、绥棱、望奎、明水、青冈、兰西、巴彦,整个流域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呼兰河是一条古老的河,它像一条洁白的玉带,流淌在两岸富饶、美丽的黑土地上,哺育了世代繁衍生息在这里的人民,创造了塞外古代悠久的历史文明。
松花江
发源于长白山天池,流长公里汇入黑龙江。松花江,南朝称“难水”,亦称末江、粟末水、速沫水;唐代称“那河”,《辽史》作“鸭子河”、“混同江”,《金史》、《元史》、《明史》作“宋瓦江”、“宋阿江”,《盛京通志》称“松阿里河”,满语谓“松嘎里乌喇”,“松嘎里”为天,“乌喇”为河,意为“天河”。松花江自呼兰利民吕刚屯入境,流经腰堡、方台、二八、杨林东界少陵河口出界,境内流长66公里。清代产珠,号为“东珠”,慈禧太后口中的“夜明珠”就产自肇州。清代产鲟鳇鱼,亦称黄鱼,朝廷将五站至暴马船口一带划为“黄鱼圈”,专为朝廷捕打贡鱼。其它鱼类有“三花”“五罗”。“三花”即鳌花、鳊花、鲫花,“五罗”即哲罗、法罗、雅罗、胡罗、铜锣,最为有名。沿岸乡民世代以打鱼为生,养育了一方人民。呼兰河入松花江口一带,水草丰富,自然湿地资源广阔,还是天鹅、野鸡、野鸭众多鸟类的栖身地。江岸的草原地带,历史上还可放牧。如今松花江岸畔已建成景观大道,被旅游开发利用的呼兰河口湿地公园、黄土山森林公园,就坐落在这里。因此,松花江同样是哺育呼兰人民世代生息的源泉、创造呼兰河流域历史文明的一方沃土,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原创编辑:呼兰电视台
呼兰电视台
itai
—新闻视点◇聚焦动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