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一版
为进一步拓展产业扶贫渠道,海伦市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紧紧抓住春季造林有利契机,大力发展生态扶贫小林场,打造带动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为贫困户建立了一道长效脱贫不返贫的“绿色屏障”。目前,全市在个村已落实扶贫小林场面积余亩,其中,用材林近万棵,共带动贫困户户,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每户每年至少可增收元以上。
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产业建设规范化。海伦市在实施“1+3+5”产业扶贫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各乡镇创新发展特色产业。一些乡镇按照小农场思路,探索建设了扶贫小林场,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带动增收效果。他们认真总结小林场的带动机制和推进模式,并在全市范围进行推广。为确保扶贫小林场规范化发展和运作,该市强化了产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下发了扶贫小林场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建设原则以及相关政策规定。由林草局制定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了扶贫小林场建设范围、建设标准、林木种类选择标准以及整地、栽植、管护等技术操作规程,特别对政策资金使用与监督管理明确了具体要求。成立了由扶贫办、林草局、审计局、财政局、纪委等部门组成的6个督导组,分赴各乡镇进行督导检查,确保产业规范运作,贫困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密切利益联结,促进产业收益长效化。为切实发挥扶贫林产业的可持续带动增收作用,进一步明晰了利益联接机制,引导贫困户参与到产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获得长期稳定收益。向明晰股权要收益。规定村集体与贫困户签订有效带动协议,并明确贫困户“三权”,即股权、经营权和收益权,扶贫林收益由村集体得30%,贫困户得70%。一般情况下,经测算,按照扶贫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以单株每年增长5元计算收入账。根据林木种类不同,收益比例不同,贫困户每年收益至少元,最高达到元。向完善管护机制要收益。为了让贫困户获得更多收益,进一步完善管护机制,鼓励乡村按需要设置若干个护林员公益岗位,人员优先从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中选择,负责扶贫林抚育和管理,公益岗位数量和工资标准按实际需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确定,工资从扶贫林收益资金或村集体扶贫项目收益中解决。向落实扶持政策要收益。对于达到扶贫林建设标准的,且当年成活率达到85%以上的,市政府一次性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扶持资金。奖扶资金基本解决了用于购买树苗、整地、栽植和管护等费用。
鼓励基层创新,促进产业培育多样化。在确保贫困户进入产业,获得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上,鼓励各乡村发挥自身优势,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科学选择合适的种植地块、树种和方式,促进扶贫林产业多样化发展。林木种类选择多样化。目前,各乡村主要围绕用材林、能源林、经济林栽植适合品种发展扶贫小林场。多数乡村以用材林为主,主栽小黑杨,少数栽植樟子松、云杉;能源林以红毛柳、沙柳为主;经济林种植上,具有果园种植经验的乡村,发展产量高、有经济价值的果树品种;还有具备一定条件的乡村,选择建设扶贫苗圃。宜林地块确定多样化。鼓励各乡镇在政策允许的基础上,最大化挖掘地块资源建设扶贫林。收益变现方式多样化。根据林木种类不同、起苗期不同、采伐期不同,在全市规定的基本原则下,各乡镇确定了不同的收益变现方式,确保贫困户根据自身意愿获得收益。目前,各乡镇能源林都与龙头企业签订了订单,贫困户可随时变现;各乡镇成材林以每年每棵5元记账方式获得收益,贫困户在每年年底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转让、变卖、赠予扶贫林的股权进行变现。贫困户自己变现有困难的,通过林业主管部门评估作价,经双方认可,由村集体回购,确保贫困户每年收入不低于元,种植苗圃的收益可达元。
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产业发展融合化。把扶贫小林场建设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产业和生态宜居的重要抓手,融合推进了相关重点工作。与人居环境整治融合推进。在推进扶贫小林场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组织开展植树造林,突出护村林、护路林建设,强化了村屯绿化。今年,护村林造林面积亩,占扶贫林的32%。同时,结合城区自身绿化需要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了景观性林木、苗圃,有效降低了绿化成本,满足了城乡绿化需求。与壮大集体经济融合推进。在扶贫林建设中,村集体可以获得收益的30%,按照主流的小黑杨计算,在达到种植、成活率标准的基础上,村集体每年可至少收益元,大多数村每年可增收1.5万元以上。与农业项目实施融合推进。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河、沟、堰区域造能源林,促进了流域生态环境修复;结合三北防护林建设,有效提高了全市生态防护林建设水平,扶贫小林场形成了全面覆盖、遍地增绿的良好局面。
来源:绥化新闻网文:姜国声马明超
元旦白癜风从事皮肤病白癜风治疗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