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是收获的季节。年的7月,对于武威八中来说更是大获丰收,在当年的高考中,高三师生负重拼搏,再创辉煌;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到人,其中文科高三(2)班多达27人,重点上线5人,艺术一本1人。面对骄人的成绩,一时间领导流露出赞许的目光,家长竖起肯定的拇指,学生露出喜悦的笑容,社会将目光聚焦武威八中。一个普通的高三语文教师、文科班班主任党延平老师的身影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
爱心——教育之魂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党延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学生,他时刻铭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年,从刚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他就给自己定下了毕生的奋斗目标:“当一名好老师。”从此,他的生活便定格在了教室——宿舍之间,几十年如一日,毫无怨言。“学生的事是一天也耽误不得的。这是一个非常细致艰巨的任务,你要无私地付出,需要一颗无私的心。”他始终觉得教师的使命在于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用心灵、用人格魅力去接触学生,用爱唤起学生的自信、自尊,构筑起学生精神生活大厦。因此,他在学生面前就是一杆言行一致的标尺,一面表里一致的透镜。
“只有爱学生,才会认真备课、上课;只有爱学生,才会有责任心、事业心;只有爱学生,才会抛开一切名利;只有爱学生,才会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常常见,他每天第一个到教室,用微笑迎接学生;常常见,他和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孩子打招呼,提醒回家注意安全;也常常见,他辅导学生经常忘记了吃饭,夜深了还在办公室里备课改作业……他的双休日,几乎全用在了研究教学和做学生家访上。学生基础差,他耐心辅导,采取多补的方法解决。有的孩子没钱买资料,他二话没说,用自己的钱“顺便给捎了本。”他悉心呵护所带过的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春天般的温暖,让他们懂得怎样学习、怎样做人。当他的妻子嗔怪他是个“不顾家的浪子”的时候,他只是歉然地笑笑,又回到了学校。在今年高考前的一个月,他和学生约定共同奋战一个月,每天下午,他都和学生一同在学校食堂用餐,用来挤出时间辅导学生。他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所带过的每一个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是他29年来身为人师的行为准则。
是啊,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是不可能对此一往情深。他用一片丹心,在事业的征程上,走过春的泥泞,夏的炙烤,秋的风霜,冬的漫长,铸就了美丽的师魂!
责任心教育之基从教的二十多年中,党延平既是任课教师,又是班主任。作为教师,他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和能力给养;作为班主任,他善于做学生的兄长和朋友,准确地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发展历程,及时调整好学生健康成长的航标,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共同提高。
党延平一共当了二十七年的班主任,每一届新生报到后,他首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对一些家庭困难和特殊家庭学生他都详细记录在册,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给予关心和帮助。给学生买学习用品、买运动鞋、衣物,为生病的学生垫付医药费等等,这些都成了他当班主任期间常态化的事情。
“身教胜于言教”,这是他教育学生的基本准则。要求学生做到的,他首先做到。学校和班级组织的每一项活动他都亲力亲为:各类运动会他亲自训练学生,校内外劳动与学生一起参加,卫生清扫和学生一起洒水扫地……随时都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班内形成一种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风气。
党延平时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非常注重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当教师的责任,是把每一个学生都教好。”学生杨冰清,性格内向,有些口吃,平日不爱在同学面前发言。他一方面鼓励杨冰清消除顾虑,做一个自信的女孩子,又在班级周会课上播放张海迪、海伦·凯勒、尼克·胡哲等人的短片,教育学生尊重每个人,善于接纳别人的不足。在他和学生们的共同帮助下,杨冰清同学慢慢胆大了,也敢于在班上发言了,后来还主动承包班级讲台卫生,要为班级出力,期末被评为班级“十佳标兵”。
杨冰清在获奖感言中激动地说:“我爱我们班级这个家,谢谢每个‘家人’(包括老师)对我的帮助,使我懂得了作为一个人的责任。”党延平抓住每一个机会,把德育巧妙地融于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使班上的孩子都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教学无小事,育人需精心”。
对于后进生,党延平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常找他们谈心,树立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抓好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选拔优秀的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进步。他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坚持每天批改,学生写身边事,写心里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杨小莹在日记中写道:“党老师,说句冒昧的话,您就像是我的父亲,有些话我甚至都不愿跟我母亲说,因为她不大理解我,老是指责我什么都做不好。您的宽容和严厉,让我觉得既踏实又不敢放松。您对我的关心和鼓励,我会永远都记着。”
班上有个同学叫王世超,父母离异,跟母亲一起生活,早上常常迟到。为了帮他改掉这个毛病,党老师找他谈心,和家长沟通,但效果都不明显。后来,党老师和他举行到校比赛,每天早晨打电话叫他起床,终于王世超能按时到校了。针对他喜欢朗读的特点,党老师指导他参加校园文化艺术展演活动,获奖的王世超不仅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年党延平所带的文科班,学生学习习惯尚可,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学校同事都不看好这个班。党延平觉得有责任把这帮孩子带好。于是他用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五心”(爱心、恒心、热心、耐心、慧心)、“三育”(育习惯、育德行、育素养)班级管理模式,和课任教师一道,培育学生信心,检查学生到校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悉心解答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对学习压力大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给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课程辅导,和学生比早到校……他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些看似琐屑单调的工作,一干就是三年,其实这也是他多年的习惯。
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他所带的班取得了高考一本上线6人,二本上线21人的骄人成绩,班级成绩语文高于考区均分13分、数学高27.1分、英语高26.8分、文综高23.6分。后来被录取到山东师范大学的王润梅同学动情地说:“没有党老师的责任心和爱心,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这是对他的肯定,也是对他的赞许。
创新教育之翼党延平同志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他说:“我觉得教师的责任就是奉献,教师站稳讲台的基础是质量。”的确,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每一次课改培训,他总是第一个参加;每一次基本功大赛,他总是第一个参与;每一次观摩课,他总是第一个承担。他不放过任何一次提高的机会。他长期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他总是奔跑在课改的前沿,带领同学科老师一同成长。在八中的六年来,他带领本备课组的同仁对八中实行的学案导学法进行了探索实践,为本校学案导学法的全面开展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已形成了高中语文“五环节学案导学法”模式,多次在区域内交流,获得各级领导和老师的好评。
与党延平共事过的老师都有这样共同的感受:无论自己怎样卖力教学,总是无法超过他。其实,教学也是有规律的,党延平之所以教学成绩突出,与他严谨扎实的教风和创新教学分不开。为了备好一堂课,他常常要查阅许多资料,与同事进行广泛探讨。他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分层教学,重视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和融会贯通运用知识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他的课堂上,很少有井然整齐的“良好秩序”,有的是互动讨论,全员参与,自主探究的争论场面。在时候,为了一个问题的解答,常常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各执一端,争得不可开交。有人不理解,说党老师这样做把学生给“惯坏了”,哪有个课堂秩序呀。党老师却认为,知识的生成,是学生自我体验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获取到的东西,印象才最深、最持久。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带领同组教师共同发展,是党延平老师的追求目标,尝到了教研甜头的他除了自己在教学中努力探索,还积极倡导全校上下一心,共同创造以研促教的风气。他的十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班主任之友》《中学教学参考》《现代语文》等国家(省)级刊物上。他主持参与6项国家级、省级课题的研究,主持省级重点课题《学案导学模式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策略与实践研究》并结题。多年来,经他指导有13名同志被评为市区级“教学能手”和“教学骨干”,20多名同志的论文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
年,党延平积极响应教育局“创建名师型教师”的号召,带领同事申报成立了“凉州区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并担任首席名师,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实现教师角色在新课标下的三种转化: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化;由事务型向科研型的转化;由传输型向合作型的转化。送教下乡、同课异构、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影响了同行,扩大了辐射,工作室在区域内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29年的俯首耕耘,他践行着一个中学教师神圣的职责,把自己的满腔热血洒在凉州大地上。他一次次播下爱的种子,静静地等候着花开。未来,他将继续在教育这条隽永的长河中激浪遨游,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