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工合”运动的兴起
年4月3日,由11人组成的“中国工业合作社促进委员会”在上海锦江饭店正式成立。海伦和埃德加?斯诺参加了宣传委员会。5月14日,上海出版的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发表了海伦?斯诺撰写的“中国后方的工业防卫线”。这是关于工业合作社的第一篇文章。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8月5日在武汉宣告成立。紧接着,在卢广绵和路易?艾黎的鼓动和组织下,中国第一个工业合作社在宝鸡成立。9月,海伦?斯诺在纽约《读者文摘》上发表了“日本的蝙蝠政策”,成为在美国报刊上发表的第一篇关于中国“工合”的文章。
为了向“工合”的创始人报喜,并向她表示真挚的谢意,卢广绵主任把宝鸡“工合”生产的第一条毛毯,赠送给了海伦?斯诺;路易?艾黎把编号为No.1的“工合”纪念章赠给了海伦。同时,还送给海伦一条为部队生产的绿色棉毯作为纪念。
年10月,斯诺夫妇赴香港会见宋庆龄、何香凝,然后去马尼拉,准备在那儿休息一段时间,一边写作,一边为“工合”鼓而呼。他们通过集会演讲,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推广“工合”理念,为中国工合筹集资金。11月2日,海伦?斯诺在菲律宾马尼拉出版的《先驱中周杂志》上发表图文并茂的长篇报道“通过合作搞工业”。
海伦?斯诺以驻马尼拉记者的身份,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上连续发表长篇文章“工业合作社必需加强中国的国力”,等等。在海伦的推动下,马尼拉正式成立了“菲律宾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海伦?斯诺和埃德加?斯诺任名誉理事;会长先后由美国驻菲律宾高级官员的夫人们担任。海伦?斯诺还撰写了一本题为《中国的工业防线》的小册子,由马尼拉《福建日报》社在菲律宾出版。旅菲华侨因在《福建日报》上宣传中国“工合”,使这家频于关闭的报纸起死回生,一下子也火了起来。
11月5日,海伦?斯诺和埃德加?斯诺向新四军提出组织“工合”的建议,并亲自寄去启动资金6万元。这是他们在菲律宾碧瑶筹集的第一笔资金。路易?艾黎协助新四军制定了发展工业合作社的计划。11月7日,海伦?斯诺通过马尼拉的中国妇女救济会,给中国“工合”寄去12万元,并与旅菲华人侨领柯鲁特夫人一起,建议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地区成立“工合国际中心”。到年底,全国已有1,个工业合作社投入生产,社员总数达15,人。
年,艾黎和斯诺先后访问了延安,毛泽东向埃德加?斯诺发表公开声明,同意在陕甘宁边区建立工业合作社。路易?艾黎受斯诺夫妇委托,在延安成立了“工合”延安办事处。海伦?斯诺向延安寄出了第一笔资金,边区用15,元赠款和20,元贷款,五个月后办起了15个“工合”项目。同年,海伦?斯诺在纽约出版的《太平洋事务》季刊上发表“中国工业防卫的新战线”。
年,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发表驻马尼拉记者海伦?斯诺的长篇文章“菲律宾人民支持中国工业合作社”。海伦又先后在纽约出版的《民族》周刊上发表“中国如何自立自助”;在《时代》周刊上发表“崭新的工业”等文章。在马尼拉出版的《福建时报》上,海伦?斯诺发表“中国的培黎少年”。她通过成都基督教女青年会秘书安尼?格恩里,为陕甘宁边区提出创办“四方友好合作学校”的建议,并于当月寄去15,元创办资金。路易?艾黎接受海伦?斯诺的建议,在双石铺办起了“工合培黎学校”,建校所用的启动资金,也是海伦?斯诺在菲律宾筹集的。
在斯诺夫妇的宣传鼓动下,“工合”的理念在菲律宾华人社团深入人心。《碧瑶纪事报》发表该报主编的署名文章,称“凡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