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alt和我(主要alt)的羊绒知识储备比较厉害,去年那篇试问谁不想做个穿羊绒的贵女孩呢(点这)把JohnstonsofElgin这个非常小众的苏格兰品牌给大家做了深入普及,没想到今年它们十分上进地杀入了连卡佛和Joyc,那么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让大家彻底了解羊绒的进程再下手。最后,我在微博
表姐F再送一轮羊绒,大家读完跑步前往。今天的人们提到羊绒,脑子里闪过的前几个词大概是“温暖”、“舒适”、“柔软”、“奢侈”……在人造材料大行其道的时代,岂止羊绒,几乎所有的天然材料:真皮、羊毛、亚麻、真丝乃至棉,都只能退守品味和境界的高度苦守市场阵地不被蚕食。
但在人类和自然漫长的斗争史里,绝大多数冒险和探索是依靠天然材料完成的,它们也曾经有关勇气。
去年挪威拍的电影《第十二个人》,讲二战一次渗透行动失败,仅存的一人在冰天雪地里逃生,演德军头儿的反一是《赛末点》的主角,但给主角制造更大困难的是北欧的严寒——每次看见主角穿着毛衫和羊毛夹克往冰水里跳(德国兵用台词强调了,水温低于零度,因为含盐)的时候,我就想起纺织材料书上说,羊毛在打湿之后仍然保留大比例的保暖性能。
《第十二个人》剧照,来源:豆瓣
不是说鸟和鹅不好,是那会儿真的没有,而且具体到要往冰水里钻的情况下鸟鹅不一定灵。战争和极地绝境对人脑潜力的压榨超乎一切工程和艺术设计要求,那是个做钢琴的斯坦威分裂成两家分别给两边造飞机的时代:英军突击队用过一种亚麻织的背心,稀得和渔网似的,目的不是保暖,是预备着敌后逃亡的时候拆开当绳子使;
伞兵空降敌后怕迷路,把重点地区的地图一小块一小块地印在真丝方巾上,往身上哪个角落一掖就带着了;更常见的是飞行员脖子上总塞个丝巾,不是为了好看,是那会儿的空战飞行员要伸着脑袋度看,脖子能让飞行夹克领子磨出血,需要一条柔软的丝巾垫垫……
我们老说极限,老说性能,老说标准严苛,但人类第一次爬上珠穆朗玛峰就穿的是羊毛衣物和皮鞋,还是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工艺。
小李《荒野猎人》那样的事情更是不胜枚举:电影《雪岭过江龙》讲的是30年代加拿大悍匪AlbrtJohnson的故事,零下四十度山中逃亡两个月,被骑警和赏金猎人重重追捕,历经爆炸和枪战几番堵截都没死,背着几十斤辎重在雪岭间健步如飞,最后靠飞机搜寻踪迹才被追上打死——你觉得这个偷猎皮子的家伙逃亡的时候穿的是啥加拿大土特产?
《荒野猎人》剧照,来源:豆瓣
二战结束就像一个休止符,大部分关于勇气的故事就此戛然而止。乐池经历了短暂的寂静,很快就登上了新的指挥,曲调重新奏起,只是世道有了变化。
首先是传统的高端消费降了半级,变成中高端消费,战争没有消灭财富,却改变了它的主人,新晋富裕阶层的生活品味改造了世界的面貌,欧洲曾经主导时尚潮流的高级定制作为一个行业生态逐渐没落,三两幸存者在离乱中几经摸索,终于抄起这颗散落的宝石作为商业皇冠上的点缀,提振旗下庞大的高级成衣业务。审美的风格从经典变成现代,市场的重心从欧洲挪到了美国——马歇尔计划改变了慕尼黑的房价,改变了德国,也改变了老欧洲。
而在这变调的发生伊始,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尚未出生——今日我们耳边萦绕的消费生活曲调,无非是百年前人们的日常。
还记得《赛末点》里“汤姆穿的是Vicuna”那个梗吗?这种比最高等级羊绒还要贵上数倍的骆马毛做成毛衫或外套,在今天一座人口千万的大都市也只有最顶级的几家店铺幽深之处藏着三两件,而在苏格兰老牌毛纺厂JohnstonsofElgin的品牌时间线上,他们是在年就引入了。
那时距离大英帝国打败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刚刚过去三十来年,日不落帝国正如日中天。伦敦到Elgin的铁路开通,雄心勃勃的纺织家们的触手伸向世界的尽头,把这种南美的稀罕纤维引入业内,与其看作是对市场的奉迎,更像是商业的探索和技术上的好奇——我没机会去摸摸一百五十年前的绒毛制品是什么触感,料想当年人们对羊绒骆马这类超细物料的所需理应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柔软”与“奢华”——不说百年,半个世纪左右的古董衣物很多,单看重量就能知道,当初人们对衣物的触感和今天是两个世界。
VintagMcGorg
今天国外的服装发烧友论坛里还有执着的网友搜寻扎实耐用的“老派苏格兰羊绒衫”,甚至不惜为一件几十岁的旧毛衫开出数百美元的高价,想想意味深长——世界已不是那个世界,羊绒又怎么可能是那个羊绒?那个时代的毛衫或许承载了他的童年,或许记录了某个长辈的荣光,或许根本没有亲缘乃至地理上的关联,仅仅就是在书中读到了那段历史并为之吸引,愿意花钱上手一摸?
数百年来,只有人类的好奇心一脉相承,从不改变。
在羊绒的这条脉络里,若把大英帝国引以为傲的毛纺工业勃兴岁月视作故事的开端;战后至上世纪末,欧洲以其深厚的文艺积淀和生活品味对美国市场的交锋与承接作为发展,那么我们这代人所耳濡目染的消费世界则是第三阶段。
/年代登上时尚杂志的JoE羊绒服饰
苏格兰工厂的灵感墙
故事的第三阶段大概始于世纪之交那几年,开始得悄无声息却又水银泻地——每个人都能从目之所及的世界里找到一二事件作为映照,让我来选的话便是年“协和号”的停飞——那是人类历史上如流星滑过的超音速民用客机,应该也是最漂亮的客机,仅短暂地运营了不到三十年。
这不是一场英法联手和美国之间的洲际竞争,而是美国本土市场已经完成了迭代转换,服务于二战后一代美国消费者的欧洲供应商,随着客户的凋零而被迫做出的阵痛调整。在世纪之交的那几年,协和已经偶见盈利了,但这毕竟不是未来的大方向——随着互联网的日渐兴起,逐日而飞,“在出发前抵达”,上午伦敦一个晨会飞到纽约再来一个晨会的高端政商需求,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世界开始变得扁平,一方面是厂商有了更多接触消费者的非传统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比重日益增加。
前年在JohnstonsofElgin苏格兰工厂随手拍的历史
车间和精致温暖的工厂商店
从文艺的角度吊古,过去的年代和消失的艺术品总是更美的:老欧洲的艺术审美,工业革命沿袭而下的苏格兰传统织造、天鹅般优雅而又兼具机械美学的协和号……但放宽历史的视界,它们又何尝不是历经竞争,碾碎了历史的包袱和同期对手而在人类文明中留下一席之地的呢?我们又会为了那些姓名不存的散落碎片而伤怀吗?
毕竟,生而为人,最大的美学莫过于生存和进化了——每一个活到今天的品牌都是在创造历史。
羊绒衫最初出现在中国消费者的视野里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其时中国并非羊绒衣物的主力消费市场,却是一个重要的原料产地——本土供货商在给国外品牌提供原材料的同时将富裕的产能投入本土,辅以粗糙的市场宣传,至今为止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推销羊绒的广告词“软黄金”?
我无意间看到JohnstonsofElginSS的创意总监手绘图,上面盖着的,是一条轻薄如最柔软纸巾的羊绒围巾
我们一开始只是将其视为一种珍贵的物料,而非是一种好物料而消费的——当年市场上常见的羊绒衫也多色彩醒目,易于穿在衬衫之外,搭配政商两界常见的西装……在短暂的迷茫之后,紧随而至的是奢侈品牌的轰炸,寻常毛料挂上大牌已要五位数,升级换成羊绒,价格得翻跟头——不是价格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市场成交价取决于供求关系,至少在08年四万亿之前,很多中国消费者还没有完成这个级别的消费准备。
毫不夸张地说,今年秋冬买到手最值的一件,面料是Johnston自己的,意大利手工完成。发到网上,无数人都说隔着屏幕都能体会到质感,但我建议大家可以先到连卡佛或者JOYCE试一下再入手,主要试长度。
但是经济一刺激,消费准备就水到渠成地建立起来了,消费者在买入的同时也在逐渐建立着自己的消费观念(这是最贵的学费,真的,你可以说买房是投资,也可以咬着牙说买股票是投资,但是不能骗自己说买衣服是投资,买衣服两分娱人八分娱己,纯消费,依据是旧时的一句话:“吃全得,穿二八,赌一半”,最后一句我忘了),适逢外部大环境日趋扁平,羊绒制品的消费上再走一步已是必然——
以JohnstonsofElgin为例,除了传统的羊绒衫、羊绒外套和大衣,也进一步开发出了用于运动的系列,用于休闲旅行系列,还出了合作款的风雨衣和鞋类,拓展了品牌的深度。
去年的这件特殊工艺的绞花羊绒衣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今年我把它套在CdG皮衣里穿,然后戴皮帽(全世界我唯一戴得进去的帽子),感觉非常80年代,羊绒也并非独有一面而已
整身搭配。我身后这个展,在清华,西方绘画年,大家一定要去看,非常棒!到12月8号结束
对消费者来说,在采购各门类产品时,比较省力的办法是选自己欣赏的全覆盖品牌采买,很多积极进取的高档品牌会在自己不擅长的门类邀请高质量的专业代工厂为自己进行贴牌生产,这样做的坏处是代工品质量可能会有起伏,完全取决于品牌的良心以及一些偶然状况;
而对于另一些经验丰富而又身处这个信息沟通发达时代的消费者而言,在各个门类里选取自己钟爱的品牌,是一桩得意又精明的方案,但这里也有潜藏的风险——即诸多优秀的厂商生产的顶尖产品却不隶属于一个统一的风格,几大强国伺候一个人的结果可能是万邦来朝,更有可能是个大烟鬼——二者相比,前者最差就是口袋遭殃,后者搞不好看起来就像个那个啥,后者风险更大。
但是作为本文的题眼,羊绒产品是个例外,首先做这东西的苏格兰老厂牌JohnstonsofElgin本身就够古典的了,自带审美历史,从一开始工业革命改进纺织机技术,到最近几年市场探索在工厂开展示中心在商业街开旗舰店,完整地历经了若干个周期的变化,即是历史本身的书写者又是行业的探索者,专业、稳妥又不乏进取精神。
上面是模特VS我,我喜欢自己的这次发挥,稳定而有戏。发到微博上给这张的配文:“这次演奏还不错,但没有特别满意”,音乐系的心里头这么想。
加之羊绒这种材质不同寻常,自带一种奇妙的属性,你留心一下就能发现,它的绝大多数产品其实并没有锋利的线条和新奇的设计元素,生产过程中纵有先进的手段运用也是潜藏在产品平实的外貌之下。中文里用“温润”来形容玉,其实形容羊绒也挺合适的。
人的视觉停留在一件衣物上,远看是颜色,近一点是线条轮廓,要特别近了才能看清纹路质感。羊绒从颜色上就以原色和几个基础色为主;轮廓别说了,松软的质地决定了它的线条;至于质感更是强项,早些年群众们买了件羊绒衫都不用语言表达,直接让你来摸摸感受的。
而我很庸俗,唯独中意羊绒大衣走路带风的感觉
从这些特点来看,羊绒其实是一种对设计师并不友好的材料——它很容易吃掉设计师武器库里常用的武器,他们得意的诸多设计元素也并不容易添加进羊绒物料而和谐自洽;但对于终端的使用者来说,羊绒衣物买到手更像是一件半成品,色彩暧昧线条模糊,主要提供一种感觉与可能性,最终表现有七八成依赖于你个人的发挥——你需得首先信心满满,才有可能光芒万丈。
作为一种稀有的天然材料,羊绒在历史上的光辉早已成为过去,甚至就连最近二三十年里带给市场的固有形象,也在剧烈地被修正和更新。它是一种传统面料,但却需要新时代的经验来重新谱写;它一度在大英引以为傲的毛纺业中地位卓然,而今却需在新兴市场上夺取人心;它曾经被加工成不同质地,服务于英国探险家、美国富裕阶层,而今则被做得前所未有地轻薄蓬软,试图赢得这一代的年轻人。
所以我会买羊绒海魂衫,它轻薄好像衬衫,并且我就把它像衬衫那样塞进裤子
对这一代生长于和平时期消费者而言,冒险和勇气不再是必须,他们可以尽享羊绒的温暖而不必考虑掉进冰湖,可以体味真丝的光滑而不必担心被机炮打破座舱,他们每天睁开眼就能在互联网上看到从北欧到南美不同的供货商精心准备的广告,感受到百年前帝王都无法享有的选择困难。
羊绒从来就不是生活的必需品,甚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彰显身份的奢侈品,它可以是一件传统的毛衫或是外套,可以是一件依旧价格不菲的大衣,但也可以是一套漂亮的运动衫,一套舒适的旅行便服,甚至可能是一双能给主人带来小小安慰的袜子,一件温暖内敛的风雨衣的内胆,甚至可能是一双短靴稀奇又炫目的鞋面,以JohnstonsofElgin为代表的行业探索者们拓展了材料运用的深度,也拓展了生活的美学范围。
今年还入了这条围巾,在黄色上面又随意飘了另外一笔黄,我认为表达JoE在新时代充满意境的极简美学
如果要概括这种材料最大的特点,那么请暂且把那些温暖、保暖、别具风味的苏格兰传统说辞放放吧,我们今天依旧能在信息平台上再三地谈起这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材料,更多是因为新时代的工艺和设计赋予了它宽容而不限定的美学特性,为今天的消费者在穿衣上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所以羊绒制品即是答案,也是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你无需历险,但依旧需要少许勇气与好奇。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